首页 / 专项工作 / 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

大竹县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
发布日期:2020-12-01 来源:达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体: 分享到: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保护粮食安全,大竹县快速启动、迅速行动、强力推动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强化组织保障,确保责任落实“无死角”。一是及时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牵头部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和法院、住建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集中办公,组建了相应的工作专班和督导组,分别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和工作督导,并在31乡镇(街道)成立了相应机构和工作专班,开展摸排、比对与信息采集工作,形成“乡镇(街道)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二是出台《大竹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责任。同时,划拨专项工作经费,切实保障工作有序推进。三是聘请中介机构入驻工作专班办公室集中办公,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负责部、省下发图斑的比对叠加、审核筛选、底图制作、外业采集信息的审查与上传等,确保系统填报信息的准确性。

二、强化宣传引导,切实提高群众“知晓率”。一是先后召开全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动员会议、全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推进会、领导小组会、业务培训会等会议10余场,安排部署全县摸排工作。二是通过印制张贴“八不准”彩色海报3000余份、订阅省厅统一印制宣传画册2000余份、悬挂宣传标语若干、发送微信短信、入户发放相关宣传资料等方式在全县31个乡镇(街道)宣传整治工作,积极营造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工作氛围。三是在集镇处、村头寨尾张贴《关于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的通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提高群众政策及法律知晓率和参与度,引导群众深刻认识乱占耕地建房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依法依规建房,从源头上杜绝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行为。

三、全面排查整治,确保严格落实“八不准”。一是组织召开了图斑核查和系统填报培训会,逐步培训到村,明确工作标准,确保摸排过程严谨规范、摸排结果真实可靠。二是围绕“八不准”,对历年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进行拉网式排查,全面摸清底数,严格落实“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工作要求,坚决遏制新增违建,切实做到将农村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截至目前,大竹县核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共2748个,占地总面积653.4亩,其中住宅类2684个,公共管理服务类56个,产业类8个。三是对日常巡查和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止并依法处置,无新增乱占耕地建房现象发生。三是把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摸排与维护县域社会稳定工作相结合,编制印发《大竹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工作应急处置预案》,加强相关信息收集、研判,认真做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相关来信来访及舆情处置工作,树立典型案例,做好警示教育。截至目前,全县未发生一起因为农村乱占耕地整治摸排引发的不稳定事件。

四、建立长效机制,面对违法建房“零容忍”。制发《关于建立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长效监管机制的通知》,进一步落实耕地监管责任,强化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监管力度,形成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长效监管机制。一是明确分工压实责任。明确各乡镇(街道)为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单位,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法院等县级相关部门根据分工行使各自职责。二是建立耕地资源监管体系。在各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建立耕地资源监管体系,实现对耕地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做到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实现耕地资源监管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三是加强耕地巡查管理。在各乡镇(街道)建立耕地动态巡查监管制度,加强耕地监管力度,形成耕地资源监管体系。对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行为“零容忍”,将乱占耕地建房以及农地“非农化”等违法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下一步,大竹县自然资源局将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在现有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重点再突出、整治再发力、制度再优化、责任再压实,依法依规处置存量问题,“零容忍”管住新增问题,坚决遏制占用耕地乱象,确保专项整治有序有效推进。

责任编辑: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
  •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 主办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 内容维护: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教育中心
  •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