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日报》:9月自然生态经济观察专版 -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四川日报》:9月自然生态经济观察专版
2020-09-28 |  来源:《四川日报》  |  分享到:

我省进行“旱改水”综合整治试点,作为试点之一的隆昌——

“旱改水”改出“鱼米乡

读图2014年以来,宜宾市屏山县统筹各级财政资金3亿元,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18个,有效保护了耕地,提高了农田抵御灾害能力,改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图片由屏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隆昌市金鹅街道光华村“旱改水”综合整治试点试验田。图片由隆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一要看水资源是否够用,二要看田地能否稳定蓄水

项目规模近万亩,建设内容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3项单项工程

特写

2019年四川提出“旱改水”综合整治试点,在川南、川东北、攀西地区各选择一个丘区县作为试点县,探索对田、水、路进行综合治理,建成易于耕作、旱涝保收的农业生产基地,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耕地保护和利用效率、促进乡村振兴。

9月16日,记者来到试点县(市、区)之一的内江隆昌市。正值秋收时节,由旱地改造的水田收成如何?□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寇敏芳

为什么要改?

缓坡旱地耕作条件差,撂荒问题普遍

隆昌市金鹅街道光华村是一个典型的丘区村,一半耕地都在缓坡丘陵上。

村支部书记王方全告诉记者,光华村过去是贫困村,坡地耕作条件差,“无论是自家耕种,还是租给别人,收入都很低,慢慢就荒了。”

光华村村民魏万祥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家里只有两亩多旱地,人均耕地只有半亩,“种玉米、红薯,赶上好收成,一亩最多也就卖500块钱。”他很羡慕村里平坝地上的村民,“他们种稻谷,每亩收入1000多斤,就有1000多块的收入。”如果发展稻田养鱼、养虾,每亩的收入还能翻倍。

王方全说,村里旱地撂荒的比较多,之前村里曾经想把浅丘上的旱地流转出去,前前后后有几批人过来考察,但是都没有继续下去。旱地只能种水果,对技术要求高、前期投入大,村里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都不完善,有意向者都因为投入成本太高望而却步。在“旱改水”项目实施前,村里没有成规模的流转,产业根基弱,种植模式仍然以小农为主。

光华村的问题,在全省丘区、山区普遍存在。土地因为效益低被撂荒,因为耕作条件差而失去流转的“资本”,进入恶性循环。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土地的问题还得靠土地解决,从我省以往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效果来看,通过土地整理项目,改善土地灌溉设施、耕种条件,耕地数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提升了一个等级,大部分土地通过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效益和产出大幅提升。

怎么改?

以水定产综合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

去年至今年初,隆昌市选择了两个区域打造了7块试验田,进行“旱改水”相关技术试验并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隆昌正式立项实施“旱改水”综合整治试点项目。

隆昌市“旱改水”综合整治试点涉及金鹅街道光华村等3个村,项目规模近万亩,建设内容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3项单项工程。也就是说,除了改造旱田外,还将实施一系列土地综合整治。

在隆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记者看到了一张规划图,深浅不一的绿色代表了不同的单项工程。用深绿色标注的“旱改水”项目区域格外显眼,周围浅绿色标注的格田整理项目相对连片。“‘旱改水’没有摊大饼,只在适合的地方进行,以配合平整土地为主要目的的格田整理项目,让整个田块连成一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便于今后小型农耕机械耕作。”隆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保股股长魏奇说。

旱改水,最关键的是水,一要看水资源是否够用,二要看田地能否稳定蓄水。“我们综合考虑了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魏奇说,“规划的理念在于综合整治,不能为了保田造成对水资源的破坏与浪费。”

隆昌市邀请专家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进行调查评估。在项目区,有石燕干渠、渔箭河、光华水库等水源,灌溉水源充足,可供水量大于所需水量。

改造区域地势较高,试点中还需要建设泵站提水灌溉。泵站不仅服务“旱改水”地块,还能兼顾周边耕地的灌溉用水,改传统的漫灌为“薄、浅、湿、晒”的灌水方式。

此外,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坡旱地、梯田的保水保肥能力。平坝区域格田整理则能够有效蓄积地表径流,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从而减少项目区的需水量。

项目还计划对田间道路进行调整,包括增设道路挡墙、交叉口,加宽道路弯道等,进一步提高道路设施的通行效率和实用性,解决农业生产、田间运输、群众出行等交通问题。

效益几何?

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绿色乡村产业兴起

今年3月初,魏万祥将水稻秧苗栽入了新竣工的二期试验田。他是这块试验田的试验员。魏万祥算了一笔账,3块试验田一共1亩多地,收了1600多斤水稻。“收成不错,跟平坝上的好田差不多。”

据测算,隆昌市“旱改水”项目实施完成后,耕作条件改善,农作物产量可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产出在扣除成本后年纯收入可达977.33万元,而此前项目区全年粮食及经济作物年纯收入仅有646.12万元。

另一方面,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在地区间合理流转,并将指标收益返还于项目区,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拓展农村建设发展的资金来源,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通过“旱改水”进行土地综合整治,为农业结构调整打基础。

去年,“旱改水”项目试验田开工建设,隆昌欧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定利用项目红利,以光华村为中心,打造农业产业化项目。旱地改造成水田后,通过流转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将项目区打造为“鱼米之乡”。还可以利用当地林地和一般农田,建设集林果种植、采摘、观光休闲、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绿色农业产业,打造隆昌“后花园”。

新闻名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体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对闲置、利用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治理。

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参与

四川将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解读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将在全省选择一批试点乡镇,以乡镇为实施单位、以三年时间为实施周期,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和传统的土地整治项目有何区别?近日,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对试点方案进行了解读。□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寇敏芳

盘活低效土地,助推乡村振兴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乡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多维度问题并存,单一要素、单一手段的土地整治模式难以完全解决综合问题。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我省的方案明确,要转向区域内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整治。试点区域需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下,采取综合性的整治手段,统筹农用地、低效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修复,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解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推乡村振兴。

“两个5%”,严守耕地红线

《通知》明确了对试点区域的用地保障,提出新编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不少于8%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乡村产业发展。

在保障发展用地的同时也对耕地保护提出更严格要求。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设立了“两个5%”的底线要求,即全域综合整治后整治区域内的新增耕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积的5%;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的,必须确保整治区域内新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调整面积的5%。试点项目在建设前后将采用卫星影像比对和实际测量等办法,对新增耕地进行认定。

试点明确提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不允许搞强迫命令,防止以综合整治为名搞“运动式”搬迁,严禁在农村地区盲目建高楼、强迫农民住高楼。

全要素设计,兼顾生态和经济

我省已有部分区域按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相关要求进行了先行探索。如成都郫都区的“共享田园”模式,就是以农用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抓手,吸引新农人下乡,盘活低效土地。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就是要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全要素的综合设计。实施过程中,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如发展规模化种植、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特色旅游和康养等,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修复和经济发展。

我省已经初步筛选出试点乡镇名单,并向自然资源部报送,待审批同意后将正式启动试点。各试点地将开展基础调查,摸清土地利用、村庄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情况,并确定整治目标,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统筹安排项目。


半数农民工涌向县城,国土空间该怎么布局?

蓝图

国土空间规划是什么?往大里说,这是一部“多规合一”的规划,融合了原来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多项规划内容,形成“一张蓝图”。

往小里看,家门口是建绿地还是盖商场,城市建设到五环还是六环……国土空间规划与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对空间治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9月18日-20日,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专题研讨班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表示,我国城镇化“上半场”的逻辑是“产业—人—城镇”,即产业发展吸引大批人口涌入,人的集聚推动城市繁荣。那时人的选择也很简单,哪里有就业机会、收入高就到哪里去。但现在城镇化进入了“下半场”,发展逻辑变成了“城镇—人—产业”,换句话说,就是过去人们优先选择在哪里工作,现在优先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

数据显示,近年来,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从最高时的8600万,下降到了7400万。越来越多农民工不爱去大城市了,他们的选择转向了本省,约50%是在县级单元内流动。

李晓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县城正在成为“书包上的县城”。不少农民工涌入县城不仅是为了增加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县城是优于大城市的选择,可享受城市里的就业和服务,又可照顾家庭,保持较低的生活成本。这在客观上造成人口向县级单元的聚集。

“人们价值观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需求的变化,要求我们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去思考用什么空间去满足这样的需求,在供给方面怎样去建设这样的空间体系。”李晓江说,县城的规划,就要有限布局优质的城镇生活和公共服务,以此吸引人口流入,进而促进产业发展。

今年初,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力争2020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2020年底基本完成成都平原经济区等五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尤其是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国土空间中耕地减少过快、绿色空间被侵占、开发保护协调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协调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大城市空间供给,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

在本次国土空间优化中,我省将对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三种要素均衡协调,生态、生产、生活三类空间布局科学,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来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布局结构。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