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地质勘查规划

四川省地质勘查规划(2011—2020年)
发布日期:2020-12-25 来源: 字体: 分享到:

四川省地质勘查规划

2011—2020年)

第一章1

一、编制目的、依据1

二、适用范围2

三、规划期和规划基准年3

第二章地质勘查现状及形势3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3

二、地质勘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

三、地质勘查工作现状7

四、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勘查需求分析17

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8

一、指导思想18

二、基本原则18

三、规划目标18

第四章基础地质调查20

一、区域地质调查20

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22

三、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3

四、矿产远景调查25

五、遥感地质调查27

第五章矿产资源勘查27

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28

二、矿产资源勘查29

三、矿山地质勘查33

第六章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评价33

一、地质灾害调查34

二、地质环境调查34

三、地下水调查35

四、地质遗迹调查评价35

第七章地质资料开发利用36

一、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36

二、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37

三、地质资料和数据开发利用38

四、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39

第八章科技创新与地质工作领域拓展39

一、科技创新39

二、地质工作领域拓展40

第九章地质勘查管理41

一、限制、禁止勘查区42

二、鼓励、限制、禁止勘查矿种45

三、重点规划、非重点勘查区46

四、专项规划勘查区49

五、勘查项目管理50

第十章保证措施53

一、加强地质勘查规划实施53

二、深入开展地质科技创新和找矿能力建设53

三、完善地质勘查投入运营机制54

四、建立地质勘查工作激励机制55

五、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56

六、积极支持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发展56

七、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57

八、改善地勘工作外部环境57



第一章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全国地质勘查规划(2006—2020年)》、《四川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省“十二五”规划)和《四川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根据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及地质勘查工作需要,在《四川省地质勘查规划(2005—2010年)》基础上编制《四川省地质勘查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编制目的、依据


(一)目的。

科学部署四川省地质勘查工作,提高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推进生态四川、美丽四川和繁荣四川建设,促进四川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纲要》。

2.《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规划》有关规定;《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省级地质勘查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

3.《四川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省“十二五”规划、《四川省地质勘查规划(2005—2010年)》、《四川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方案》等有关规定。

4.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实施方案》。

5.国家和省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定。

6.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地质矿产条件、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等有关资料。

二、适用范围

《规划》适用于四川省所辖行政区域。

《规划》是全省地质勘查工作的全面部署,是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地质勘查的重要依据,是依法实施地质勘查管理、监督和矿产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地质勘查工作部署和地质勘查活动均应遵行本规划。

《规划》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编,并与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旅游开发、水资源开发等相关规划相互衔接。重点成矿区带和重点矿种、专项规划勘查区等,通过编制专项规划补充和细化本规划。

石油和天然气勘查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制,本《规划》未涉及。

三、规划期和规划基准年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20年,所采用的主要资料数据截至2010年底。


第二章地质勘查现状及形势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四川位于我国西南腹地,辖区面积4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1%。至2010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042万人,列全国第4位,人口城镇化率为40.18%。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7185.48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4.4:50.5:35.1。

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资源和经济大省,但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最大的省情。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面临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艰巨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总量将不断增加,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要求将日益增强。

(二)矿业经济发展概况。

我省矿产资源较丰富,许多矿产已得到不同程度开发利用,形成了能源、黑色冶金、有色金属、化工、建材、非金属等矿产的开采及加工生产体系。2005—2010年,年产矿量、矿山工业总产值、矿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分别递增了12.9%、16.8%、15.7%,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

2010年,全省有非油气矿山企业7963个,从业人员42.95万人,年产矿量40506.5万吨,矿山工业总产值386.91亿元,矿产品销售收入342.85亿元。其中,矿产品销售收入排前三位的市州是攀枝花、宜宾和凉山州;排前十位的矿种是煤、铁、铜、铅锌、镍、金、硫铁矿、钙芒硝、盐、磷,尤其是煤、铁共占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二。而非油气矿产开发带动的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采选业及其后续加工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739.43亿元、4452.67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635.77%、245.85%,年均分别递增了49.1%、28.2%。矿业及其后续加工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地质勘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供资源保障。

我省是全国的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已发现矿种134种,其中钒钛磁铁矿(铁、钒、钛)、锂辉石、钙芒硝、硫铁矿等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全省矿产资源中25种主要矿产的潜在价值占全部(石油、天然气除外)矿产潜在价值的90%以上。

我省矿产种类齐全、矿种配置组合较好、矿床分布集中,优势矿产比较突出,已经形成了以攀西钒钛磁铁矿和稀土矿及磷矿、盆地天然气川南煤矿和硫铁矿等为依托的冶金、能源化工、建材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有效促进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保障环境安全。

我省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隐患众多,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大地震发生后,地质灾害明显增多。现已查明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达4.5万余处,约占全国的15%。据初步统计,近10年来,除地震以外,地质灾害已造成17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55.4亿元。

有计划地实施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对有效防止地质灾害危害,消除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隐患,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森林植被、水质和自然景观,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改善人居环境。

我省水资源分布不均。东部红层盆地及盆周部分岩溶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生产生活用水供需矛盾突出;而川西18个高原山区县和盆周10个山区县的地方病严重区农牧民缺乏安全饮水。自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于2004年5月和2008年11月签署“四川省红层丘陵区地下水调查与开发利用规划”与“四川省大骨节病区地下水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部省合作协议以来,红层找水打井工程累计成井213万口,解决了792.6万缺水农户的饮水困难;大骨节病区安全供水示范工程累计成井658口,解决了病区16.7万农牧民的安全饮水问题。随着水资源调查工作的深入,将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饮水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我省既是西部产业枢纽,也是西部经济贸易中心。为实现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全面推动成渝经济区发展,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加快推进川南经济区建设,推动自泸内宜一体化发展,建设川南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推动攀西经济区快速发展,构建重要战略资源集约开发和转化基地”的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地质工作也将从资源型为主逐渐转向资源型和环境型并重,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向农业、环境、旅游、规划、城市建设等领域延伸和拓展,为全省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三、地质勘查工作现状

(一)基础地质调查。

1.区域地质调查

1:100万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已全省覆盖。其中,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我省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已完成12幅,正在进行9幅,面积25.7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53.15%。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已完成285幅(其中区域地质调查194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50幅,城市区域地质调查41幅),面积11.9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24.7%。

2.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区域重力调查:除省界局部范围外,中小比例尺区域重力调查基本覆盖全省。已完成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11.27万平方千米1:50万区域重力调查33.46万平方千米(含石油重力普查13.90万平方千米)、1:20万重力调查17.96万平方千米(其中区域重力调查20幅13.48万平方千米,石油重力详查4.48万平方千米)和1:10万石油重力详查2.48万平方千米

区域航磁调查:不同比例尺的区域航磁调查已覆盖全省,其中四川盆地及攀西部分地区为1:20万(局部为1:40万),四川盆地周边山区和川西高原为1:50万—1:100万。

地面磁测:在重要成矿区带完成1: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51幅,面积约2.29万平方千米。其余地区局部范围开展了1:1千—1:50万地面磁测。

3.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农业地质调查

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在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质量评估的基础上,2010年启动1:25万区域地球化学数据更新工作。

1:20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已完成84个图幅,面积40.86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84%。

1:5万矿产地球化学普查:在全省重要成矿区带完成4.38万平方千米,其中1:5万标准图幅78幅,面积3.493万平方千米。

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完成了成都平原、川东丘陵部分地区及阿坝部分地区的调查工作,面积11.4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23.54%。

农业地质调查:与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同步开展了86个土地整理区1:1万农业地质调查,面积1082平方千米

4.自然重砂测量

1:20万自然重砂测量:与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同步在四川盆地以外地区开展了80个图幅的系统采样和5个图幅的部分采样,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

1:5万自然重砂测量:在开展龙门山—攀西地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时进行了部分图幅自然重砂测量,共完成22幅,面积9216平方千米。

5.遥感地质调查

采用航空与航天遥感手段,开展了不同分辨率与不同比例尺的遥感地质调查。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随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开展了全省1:25万分幅遥感地质解译及遥感矿化蚀变异常提取工作。

1:5万遥感地质调查:在四川三江及攀西地区与1:5万矿产远景调查同步开展了57.5幅遥感地质解译及遥感矿化蚀变异常提取工作。

在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国土、森林、水资源、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了面积达140余万平方千米(含重叠面积)的遥感综合调查、评价与监测。

6.矿产远景调查

2005年启动1:5万矿产远景调查,已完成和正在开展的共有57.5幅,面积2.58万平方千米,占四川重要成矿远景区面积的20%左右。

(二)矿产资源勘查。

1.矿产资源概况

2010年底,全省已发现矿种134种、亚矿种165种;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80种(其中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35种,非金属矿产41种)、亚矿种101种,矿区1926处。钒钛磁铁矿、稀土、锂、磷等重要和优势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010年底,全省共有矿(床)点1982处,其中能源矿产371处(包括大中型39处,小型152处),金属矿产1327处(包括特大型8处,大型38处,中型153处,小型303处),非金属矿产284处(包括特大型8处,大型87处,中型145处,小型44处)。

2005年相比,到2010年底、铅、锌、铂族金属、锂、硫铁矿、磷19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有所增加或明显增加,铁、钛、钒、铜、金、岩盐、芒硝24种有所减少或明显减少,轻稀土、晶质石墨等51种没有明显变化。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结果表明我省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巨大。

2.矿产勘查进展

通过实施地质勘查规划及煤炭、磷矿等地质勘查专项规划,我省矿产勘查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评价大中型矿产地114处(其中大型27处,中型87处),新发现矿产地94处(其中大型16处,中型31处,小型47处),新增查明19种矿产资源储量,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使12个国有大中型矿山延长了服务年限,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矿产勘查工作程度

全省1982处矿(床)点中,勘查程度达勘探的399处(其中金属矿产110处,非金属矿产112处,能源矿产177处),占20.13%;详查的315处(其中金属矿产129处,非金属矿产117处,能源矿产69处),占15.89%;普查的414处(其中金属矿产258处,非金属矿产67处,能源矿产89处),占20.89%;预查的209处(其中金属矿产178处,非金属矿产25处,能源矿产6处)。总体来看,四川盆地和攀西地区勘查程度相对较高,川西高原勘查程度总体偏低。

近十年来,四川三江、攀西和川西北地区的部分重要成矿远景区先后开展了以铜、锡、铅、锌、金、锰等为主攻矿种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新发现了一批矿产地,圈定了一批物化探异常,为进一步勘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水工环地质调查

1.地质灾害调查。

完成全省1:100万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各市(州)1:50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完成174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汶川地震灾区39个重灾县地质灾害调查。

2.地下水资源调查。

完成1:50万和1:20万区域地下水资源调查24.2万平方千米和22.7万平方千米、14个县(市、区)1:10万水文地质调查1.4万平方千米、红层丘陵区1:5万和1:2.5万地下水资源调查11.4万平方千米和2600平方千米、大骨节病区1:10万和1:2.5万水文地质调查13万平方千米和1.05万平方千米;全省开发矿泉水水源地165处,其中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115处,医疗热矿泉水源地40处。

3.环境地质调查。

完成全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岷江上游和安宁河流域1:25万环境地质调查2.7万平方千米、嘉陵江和大渡河及安宁河流域1:10万环境地质调查;完成21个市级以上城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和3902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4.工程地质调查。

完成全省1:100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对攀枝花宜宾水电、川藏公路、108国道、宝成铁路、成昆铁路等水利工程、公路、铁路等进行了1:51:20万工程地质勘查。

5.地质公园建设。

全省已建立各类地质公园25处(其中世界级2处,国家级12处,省级9处,国家矿山公园2处),数量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世界、国家、省级三个层次的地质公园体系。

(四)地质科学研究。

四川地质科学研究在地层古生物、构造岩浆演化、构造地质、区域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区域成矿规律与典型矿床等基础性地质研究方面获得了丰硕成果,基本查明了各时代地层古生物的分布与层序、岩浆岩和变质岩展布及区域构造格架特征,建立了区域成矿系列,解决了一批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并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矿产资源整装勘查、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地灾防治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为实现找矿突破,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解决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地质资料和数据库。

1.地质资料及利用

2010年底,四川省国土资源资料馆馆藏地质资料共18674种,其中,涉密或部分涉密地质资料XXX种。除保护及涉密资料外,均为公开性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部分地质资料得到深度开发利用,已实现馆藏成果地质资料目录公开检索查询和电子阅览室地质资料全文浏览。

启动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全面完成我省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对原始、实物、成果地质资料实行全程汇交监管,使地质资料管理上了新台阶。

2.数据库建设

已完成全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地质图和1:5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区域重力和航磁数据库、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1:20万自然重砂和汇水盆地数据库、1:20万和1:5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岩石地层数据库、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和矿产地数据库建设;完成1:5万地质图数据库90幅、1:25万地质图数据库12幅,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42万余米。

(六)地质勘查队伍。

我省地质勘查队伍主要为中央直属和省直属事业性质的地勘单位,社会化企业性质的地勘单位为补充。属地化的地勘单位有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冶金地质勘查局、省煤田地质局、省核工业地质局下属的66个县(处)级地勘单位和省化工地质勘查院、省盐业地质钻井大队2个县(处)级地勘单位。中央管理的非油气地勘单位有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四川总队、核工业二八○所、武警黄金部队第十二支队、中国地调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7个;石油天然气勘查开发单位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和南方公司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3个;设有地质勘查专业的院校有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

截至2010年底,属地化省管地勘部门和单位共有人员51877人,其中在册职工24473人,在册技术人员9977人。

截至2010年底,全省取得地质勘查资质并注册登记的地质勘查单位85个(其中国有地勘单位55个,有限责任公司25个,民营股份制企业4个,集体企业1个),各类各级地质勘查资质263项(其中甲级资质103项,乙级资质88项,丙级资质72项);具有甲级勘查资质的单位54个,乙级勘查资质的单位6个,丙级勘查资质的单位25个。

(七)地质勘查投入。

“十一五”期间,全省地质勘查总投入48.12亿元,其中,2006年3.75亿元,2007年6.05亿元,2008年9.19亿元,2009年10.87亿元,2010年18.26亿元,年均增加49.88%,呈高速增长态势。

中央财政资金主要投入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矿产勘查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省财政资金主要投入省级地质勘查基金矿产勘查和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社会资金主要投入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勘查作为投入主体占总投入的72.8%,水工环占20.7%,基础地质调查和科研等占6.5%。

矿产勘查投入较大的矿产有能源(以煤为主)、黑色金属(以铁为主)和有色金属(以铜铅锌为主),三者占总投入的74.15%,贵金属占11.16%,化工建材非金属占8.93%,稀有矿产占4.39%,水气矿产占1.37%。

(八)地质勘查管理。

省国土资源厅统筹全省地质勘查工作,依法监督和管理全省地质勘查行业,维护地勘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地质找矿突破。

按照规定和法定程序审批探矿权,加强探矿权变更、扩大范围和矿山延伸勘查的管理,对符合出让条件的探矿权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竞争性出让,地质勘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至2010年底,全省有效探矿权2007个,勘查面积40982.01平方千米。

综上所述,通过《规划》实施,我省基础性地质工作程度大幅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取得重大进展,地质勘查管理更加规范,地质勘查能力全面提升,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我省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仍然偏低,矿产资源勘查区域不平衡,勘查程度较低,勘查深度较浅,综合勘查与评价有待提高。

四、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勘查需求分析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将对矿产资源保持强劲需求。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新阶段,东中西经济互动,“外资西移”、“内资西进”、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我省承接国内产业重心西移、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契机。

我省矿产资源潜力大,矿业及其后续加工业是全省重要工业支柱。但由于部分重要成矿区带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程度较低,部分重要和优势矿产资源的家底还未查明,部分重要资源查明的储量明显不足且富矿偏少,一些重要矿山面临资源枯竭,资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因此,必须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规划期间(2011—2020年)全省地质勘查投入将在“十一五”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长,总投入将达130—150亿元。勘查投入来源主要为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社会资金投入将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勘查投入仍将是主体,基础地质调查尤其是区域地质调查投入比例有所上升,能源(以煤为主)、黑色金属(以铁为主)和有色金属(以铜铅锌为主)等矿产的勘查投入仍将保持优势。随着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的强劲发展,三稀(稀有、稀土、稀散)和高纯石英等新材料、新能源矿产的勘查投入将有较大幅度上升。


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生态四川、美丽四川和繁荣四川为目标,以提高矿产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为核心,以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及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为重点,科学部署全省地质勘查工作,完善和强化地质勘查管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布局、重点突破、机制创新、功能拓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立足省情、统筹规划、科学部署地质勘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依靠科学,重点加强成矿区带基础地质调查和重要与优势矿产勘查,协调推进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大力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增强地质勘查工作的活力与动力。

三、规划目标

贯彻落实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规范地质勘查管理,全面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逐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为生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7.5万平方千米、区域重力调查22万平方千米、区域地球化学调查24万平方千米;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9万平方千米、三维地质调查5800平方千米、矿产远景调查5万平方千米;完成1:5万综合地球物理调查5000平方千米、1:5万航空磁测8万平方千米;完成重要农业区和大骨节病区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及生态地球化学调查15平方千米1:5万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及典型县市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监测2万平方千米1:1万“金土地工程”区农业地质调查评价1200平方千米;完成地质灾害易发区内174个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完成全省地质环境调查摸底、“三区两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及重点地区1:5万地质环境调查;完成重点城市、严重干旱区、地方病区、乌蒙山国家级扶贫区地下水调查及全省地热资源和重要城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积极推进“五平台一支撑”、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

新发现矿产地60—80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15—20处;新增333及以上资源储量:钒钛磁铁矿40亿吨,普通铁矿5000万吨,钛3.1亿吨,钒780万吨,锂100万吨,磷20.3亿吨,轻稀土200万吨,铜100万吨,铅锌400万吨,煤27.5亿吨,硫铁矿5亿吨,锡8万吨,金100吨;为建设攀枝花钒钛多金属、甲基卡和可尔因新能源、马边—雷波磷化工、冕宁—德昌稀土材料、汉源—甘洛铅锌、川南煤硫能源化工及若尔盖XX等产业基地提供资源保证;形成5—8个重要和优势矿产资源储备基地;钾盐、煤层气、页岩气勘查利用取得新进展。


第四章基础地质调查

为全面提高我省基础地质调查程度,更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家地质矿产调查总体部署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规划部署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矿产远景调查、遥感地质调查。

一、区域地质调查

全面提升区域地质调查程度。在主要成矿区带、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区、龙门山地震灾区及乌蒙山国家级扶贫区部署1:25万及1:5万区域地质调查;围绕成渝经济区及天府新区建设,启动1:5万三维地质调查。

(一)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2011—2020年在四川西部地区及盆地部分地区续作和部署17幅,面积约17.5万平方千米。其中:

2011—2015年续作完成四川西部地区理塘幅和乡城幅、攀西地区甘洛县幅和西昌市幅及龙门山地区武都幅、平武县幅、广元市幅、绵阳市幅、成都市幅;部署攀西地区攀枝花市幅、东川市幅、盐源县幅、里庄幅。共13幅,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

2016—2020年针对松潘—甘孜造山带、四川盆地活动构造、雅砻江流域及重要生态环境区,部署雅安市幅、贡嘎山幅、自贡市幅、内江市幅共4幅,面积约6.5万平方千米。

(二)1:5万区域地质调查。

2011—2020年在重要成矿远景区、龙门山地质灾害多发区、重大工程区、重要经济区和乌蒙山国家级扶贫区部署209幅,面积约9万平方千米。其中:

2011—2015年在四川西部地区铜锡金铅锌锂矿和攀西地区铅锌银矿等重要成矿远景区、乌蒙山国家级扶贫区部署136幅,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

2016—2020年在四川西部地区稀有和贵金属成矿远景区及攀西地区铅锌成矿远景区部署73幅,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

(三)1:5万三维地质调查。

2011—2020年在龙门山构造带和成渝经济区中心城市部署13幅,面积约5800平方千米。其中:

2011—2015年在龙门山构造带部署1:5万三维地质调查5幅,面积约2200平方千米。

2016—2020年在成都市及天府新区等部署1:5万城市三维地质调查8幅,面积约3600平方千米。

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大幅提高地球物理调查程度,为重要成矿区带的攻深找盲提供可靠依据,有效推进重要和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部署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一)1:25万区域重力调查。

2011—2020年部署18幅,面积22万平方千米(扣除完成的1:20万区域重力调查面积)。其中:

2011—2015年主要在四川西部地区和攀西地区部署12幅,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扣除完成的1:20万区域重力调查面积)。

2016—2020年四川西部地区部署蒙沙村幅、石渠幅、江达幅、炉霍幅、乡城幅、红原幅共6,面积7万平方千米。

(二)1:5万综合地球物理调查。

2011—2020年在重要和优势矿产资源成矿区部署1:5万综合地球物理调查面积5000平方千米。其中:

2011—2015年在攀西钒钛磁铁矿、马边—雷波磷铅锌矿、会理—会东铜铁矿和宁南—会东铅锌矿成矿区部署1:5万综合地球物理调查,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

2016—2020年在四川西部的康定—道孚—雅江稀有金属矿和巴塘义敦锡多金属矿成矿区部署1:5万综合地球物理调查,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

(三)1:5万航空磁测。

2011—2020年在攀西钒钛磁铁矿成矿区及外围和铅锌矿成矿区、四川西部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成矿区部署1:5万航空磁测,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其中,2011—2015年完成攀西钒钛磁铁矿成矿区及外围1:5万航空磁测,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

三、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为全面提高地球化学调查程度和推进生态四川建设,以区域地球化学数据更新、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为重点,部署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一)1:25万区域地球化学数据更新。

2011—2020年在重要成矿区带部署17幅,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其中:

2011—2015年续作及部署里庄幅、理塘幅、甘孜幅、甘洛幅、盐源幅和乡城幅共6幅,面积8万平方千米

2016—2020年部署蒙沙村、石渠、新龙、色达、阿坝、红原、平武、炉霍、康定、贡嘎及雅安幅共11幅,面积16万平方千米

(二)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2011—2020年主要部署成渝经济区、安宁河地区、阿坝地区及乌蒙山国家级扶贫区等的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面积15万平方千米。其中:

2011—2015年在阿坝地区、安宁河地区、乌蒙山国家级扶贫区部署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面积9万平方千米

2016—2020年在广元—南充地区、巴中—达州—广安地区、重要农业区、地方病区等部署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或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

(三)1:5万矿产地球化学普查。

在石棉菩萨岗—西昌菜子地远景区部署6幅,面积3000平方千米其他区域则与1:5万矿产远景调查和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同步部署。

(四)1:5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

2011—2020年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在我省农业主产区、特色农产品开发区部署1:5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及农业地质调查评价选择重金属污染区及国家重点污染防控区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及监测,面积1.2万平方千米。其中2011—2015年部署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2016—2020年部署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区部署1:1万农业地质调查评价,面积1200平方千米。其中2011—2015年部署面积约400平方千米,2016—2020年部署面积约800平方千米。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重金属污染区开展示范性的土壤修复试验。

四、矿产远景调查

大力提高找矿远景区工作程度,为矿产勘查提供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在四川三江、攀西和川西北地区的重要成矿远景区部署1:5万矿产远景调查113幅,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

(一)四川三江地区。

2011—2020年部署1:5万矿产远景调查47幅,面积约2.1万平方千米。其中:

2011—2015年续作完成木里松机庚—木里县城和九龙三垭远景区内的8幅1:5万矿产远景调查。在道孚哈若山—九龙三岔河、巴塘—得荣日雨、巴塘雅洼—得荣、白玉赠科—昌台和德格忍庆隆—新龙卓达纳等5个远景区部署1:5万矿产远景调查19幅。共计27幅,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

2016—2020年在甘孜丘洛—炉霍、白玉赠科—昌台、白玉昌多阔—理塘罗错仁、木里水洛和九龙三垭等5个远景区部署1:5万矿产远景调查20幅,面积约9000平方千米。

(二)攀西地区。

2011—2020年部署1:5万矿产远景调查40幅,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其中:

2011—2015年在峨边—布拖、马边铜厂埂—金阳、会理黎溪—会东新田、盐源矿山梁子—盐边国胜、石棉菩萨岗—冕宁杨家沟、布拖—会东、甘洛等7个远景区部署1:5万矿产远景调查22幅,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

2016—2020年在荥经—汉源、甘洛、德昌—会理和布拖—会东等4个远景区部署1:5万矿产远景调查18幅,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

(三)川西北地区。

2011—2020年部署1:5万矿产远景调查26幅,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其中:

2011—2015年续作完成旺苍—南江白坝远景区内4幅1:5万矿产远景调查。在壤塘—理县、平武虎牙—黑水下口、金川可尔因等3个远景区部署1:5万矿产远景调查12幅。共计16幅,面积约6500平方千米。

2016—2020年在壤塘—理县、若尔盖—九寨和平武银厂—古城等3个远景区部署1:5万矿产远景调查10幅,面积约4500平方千米。

五、遥感地质调查

为矿产远景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环境调查、地下水调查和矿政管理等工作提供及时信息,部署遥感地质调查工作。

在四川三江地区的重要成矿远景区部署以提取矿化蚀变信息为主的1:5万遥感地质调查90幅,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其中,2011—2015年部署40幅,面积1.8万平方千米2016—2020年部署50幅,面积2.2万平方千米

继续开展四川省重点矿集区矿山开发遥感调查与监测和全省矿产卫片执法遥感调查。开展西南界河地区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与监测、全国地表形变(四川部分)遥感地质调查、龙门山地质灾害重灾区和攀西等地区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监测。启动四川三江地区遥感矿产综合调查。


第五章矿产资源勘查

为推动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基地建设、提升优势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探索新能源和新材料矿产,部署矿产资源勘查工作。

加强铁、钒、钛、锂、磷、稀土、铜、铅锌、煤、硫、锡、XX金、银、镍、锰等重要和优势矿产勘查,鼓励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矿产及三稀、高纯石英、晶质石墨等新材料、新能源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展矿山地质勘查和矿山密集区深部资源勘查,积极推进新区找矿,强化综合勘查与综合评价,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一)能源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在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部署四川省极薄煤层和优质煤资源、四川省煤层气和页岩气、川北XXXXXX大巴山前缘海相油气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二)金属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在四川三江、攀西及川西北地区优选22个重要成矿远景区,根据矿产资源潜力有序安排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四川三江地区

以铅、锌、银、锂(铍、铌、钽)、锡、金、铜等为主攻矿种,开展稻城邓波—木里菜园子、道孚哈若山—九龙三岔河、德格错阿—新龙雄龙西、木里松机庚—木里县城、理塘虐颜—当卓沟、巴塘雅洼—得荣、巴塘—得荣日雨等7个远景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2.攀西地区

以铁、钛、钒、稀土、铜、铅、锌等为主攻矿种,兼顾锰、铂族、镍、钼,开展盐边—攀枝花、冕宁牦牛坪—攀枝花云鹿、木里新山—盐源模范村、盐源矿山梁子—盐边国胜、会理黎溪—会东新田、甘洛、马边铜厂埂—金阳、峨边—布拖、布拖—会东等9个远景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3.川西北地区

以金、锂(铍、铌、钽)、锰等为主攻矿种,兼顾铅、锌、钼、铁,开展平武虎牙—黑水下口、壤塘金木达—理县、金川可尔因、丹巴—康定、康定金汤—芦山九里岗及旺苍—南江白坝等6个远景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4部署四川省三稀资源综合研究与重点评价。

(三)非金属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部署我省高纯石英和晶质石墨等新能源、新材料矿产及四川盆地西部钾盐、四川三叠纪富钾卤水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四)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全面完成我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并形成常态化管理。

二、矿产资源勘查

加强重要和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提高矿产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

(一)整装勘查。

在四川三江、攀西及川西北地区大力推进铁、钒、钛、锂、稀土、XX等重要和优势矿产的整装勘查,部署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若尔盖地区XX—道孚—雅江地区和马尔康—金川地区稀有金属矿、马边—雷波地区磷铅锌矿和冕宁—德昌地区稀土矿整装勘查工作。预期新增333及以上资源储量:钒钛磁铁矿40亿吨,钛3.1亿吨,钒780万吨,锂95万吨,磷15亿吨,稀土200万吨,铅锌20万吨。

1.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

攀西是我国钒钛磁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除铁外,还共(伴)生有钒、钛等多种有用元素,找矿潜力巨大。预期可新增333及以上资源量:钒钛磁铁矿40亿吨3.1亿吨780万吨。

2.若尔盖地区XX整装勘查。

3.康定—道孚—雅江地区和马尔康—金川地区稀有金属矿整装勘查。

我省锂矿资源丰富,已探明资源储量占全国一半左右,主要分布于康定—道孚—雅江地区马尔康—金川地区,已发现甲基卡超大型和可尔因中型锂矿床,圈出含矿伟晶岩脉数百条。预期可新增333及以上锂资源储量95万吨。

4马边—雷波地区磷铅锌矿整装勘查。

马边—雷波地区位于我国著名的川滇成磷带北段,预测的磷矿资源潜力占全省的75%左右。沉积—改造层控型铅锌矿也具有较大找矿前景。预期可新增333及以上资源储量:磷15亿吨,铅锌20万吨。

5冕宁—德昌地区稀土矿整装勘查。

冕宁—德昌地区轻稀土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查明资源储量占全省查明资源储量的90%以上。预期可新增333及以上稀土资源储量200万吨。

(二)重点勘查。

在四川三江、攀西、川西北、川南及四川盆地等地区有序推进铜、铅、锌、磷、煤、硫、锡、金等矿产的重点勘查,部署巴塘义敦地区锡多金属矿、九龙地区和会理—会东地区铜矿、木里地区和康定大渡河地区金矿、汉源—甘洛地区和宁南—会东地区铅锌磷矿、川南地区煤炭硫铁矿、盐源地区和乐山—威远地区优质煤炭点勘查工作。预期新增333及以上资源储量:铜80万吨,铅锌320万吨,锡8万吨,金70吨,煤13.8亿吨,硫铁矿5亿吨,磷3000万吨。

1.巴塘义敦地区锡多金属矿重点勘查。

巴塘义敦地区位于我国著名的三江成矿带,主要矿种有锡、铅、锌。预期可新增333及以上资源储量:锡8万吨,铅锌20万吨。

2.九龙地区和会理—会东地区铜矿重点勘查。

九龙地区和会理—会东地区是我省富铜矿的重要产出地区。预期可新增333及以上资源储量:铜80万吨,锌20万吨。

3.木里地区和康定大渡河地区金矿重点勘查。

木里地区和康定大渡河地区分别位于甘孜—理塘金成矿带南段和四川“金三角”地区,已发现梭罗沟大型金矿床和黄金坪中型金矿床,总体工作程度低,潜力较大。预期可新增333及以上金资源储量70吨。

4.汉源—甘洛地区和宁南—会东地区铅锌磷矿重点勘查。

汉源—甘洛地区和宁南—会东地区是我省铅锌矿最重要的成矿区域,预测铅锌矿资源潜力占全省一半以上。预期可新增333及以上资源储量:铅锌280万吨,磷3000万吨。

5.川南地区煤炭硫铁矿重点勘查。

川南地区是我省主要煤炭产区,古叙和筠连国家规划矿区均在区内,硫铁矿资源也十分丰富。预期可新增333及以上资源储量:煤5亿吨,硫铁矿5亿吨。

6.盐源地区和乐山—威远地区优质煤炭重点勘查。

盐源地区和乐山—威远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炼焦用煤和动力用煤重要产区。预期可新增333及以上煤资源储量8.8亿吨。

(三)其他勘查。

在开展以上地区矿产资源勘查的同时,部署石渠扎乌龙稀有金属矿、黑水—松潘—平武锰矿、丹巴杨柳坪铂镍矿、甘孜嘎拉金矿、壤塘金木达金矿、九寨沟马脑壳金矿、华蓥山煤矿、泸县龙洞坪—牛滩煤矿等勘查工作。预期新增333及以上资源储量:锂5万吨,煤4.3亿吨,金30吨,锰5000万吨,镍3万吨,铂3吨。

三、矿山地质勘查

根据我省现有大中型矿山企业保有资源储量及服务年限,充分考虑其深部及外围资源潜力,先期开展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盐源平川铁矿、南江红山铁矿、会理拉拉铜矿及达县金刚煤矿等矿山深部及外围的接替资源勘查,在矿山资源潜力调查的基础上,部署其他大中型矿山深部及外围的接替资源勘查工作。预期新增333及以上资源储量:钒钛磁铁矿8亿吨,普通铁矿3000万吨,钛6000万吨,钒140万吨,磷5亿吨,铜40万吨,铅锌60万吨,煤1.8亿吨。


第六章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评价

为全面贯彻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加强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评价,大力实施地质环境保障工程,着力提高地质环境保障能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地质灾害调查

部署地质灾害易发区内174个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地质灾害年度排查,加大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大地震所产生地质灾害的调查和年度排查力度。陆续部署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达500人以上的350个重点集镇1:21:1万的地质灾害专项勘查。建立全省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风险区划。

二、地质环境调查

部署全省1:25万地质环境系列图编制、重点地区1:5万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环境综合监测、重大地质环境问题专题研究和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其中,2013年开展成都城市群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区划。

部署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摸底、“三区两线”(重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直观可视范围)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其中,2012年完成攀西地区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典型矿山地质环境调查,2013年完成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摸底。

三、地下水调查

部署全省地下水资源基础调查与系列编图、重点城市地下水供水水资源调查评价、严重干旱区地下水应急调查与应急找水、地方病区地下水资源调查与安全供水示范工程、乌蒙山国家级扶贫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其中,20132015年部署乌蒙山国家级扶贫区喜德县和叙永县6个图幅的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面积2700平方千米;20162020年部署乌蒙山国家级扶贫区叙永县、美姑县、越西县、古蔺县等720个图幅的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面积9000平方千米。

部署全省地热资源调查、重要城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及成都平原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

进一步推进成都平原、安宁河谷平原等国家级、省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

四、地质遗迹调查评价

深入开展全省世界级、国家级遗产地、风景名胜区和地质遗迹资源和环境的调查评价工作,加大重点地质遗迹的调查评价力度,建设一批地质公园和矿山地质公园,编制地质遗迹保护规划,促进地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


第七章地质资料开发利用

进一步推进以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电子阅览室、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为内容的“五平台一支撑”建设,全面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地质资料深度开发,加速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

一、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

完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对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实现全程监督管理。

(二)推进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通过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全省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管理、综合分析、评价功能的信息保存、更新、查询和共享的地质数据综合管理系统。在系列数据库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系统建设。

(三)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地质资料公开与发布制度,规范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全方位、多层次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地质资料公共服务系统。加快电子阅览室建设,提高地质资料窗口服务信息化水平。全面建成地质资料服务共享平台,及时发布馆藏地质资料目录等公开数据,加大地质资料脱密工作,实现服务对象广泛化,服务形式多样化和服务手段现代化。对非涉密公开范围内的地质资料在共享服务平台上实现全文浏览。增加地质资料在线阅读、多种方式查询、目录高级查询和用户注册等功能。

二、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一)推进地质资料数据化。

继续开展《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外省资料及资料著录项的补充工作和储量核实报告与涉密表著录工作。完成地质大调查项目矢量化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数据的转换、在线提交工作。继续做好《地质资料数据库》、《成果地质资料涉密数据库》的完善和审查复核工作,加快建立专题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网络服务体系。

(二)加强地质资料数据库和数据中心建设。

加快省级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遗迹等综合性、专业性数据库建设步伐,初步建成全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标准,继续开展元数据目录数据库、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建设工作;与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同步进行1: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继续开展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等一批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加强地质钻孔资料的汇交,建立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及时更新维护已建数据库,建立省级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并链接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服务门户。

三、地质资料和数据开发利用

(一)推进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

在完成地质资料专项清理及其保密和保护鉴定与分类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馆藏珍贵地质资料鉴定工作,充分挖掘现有地质资料的价值,扩大地质资料服务领域。

(二)开展专题地质资料服务。

深度开发利用重要成矿区带、整装勘查区、重要经济区、生态环境脆弱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和重大地质问题区的各类地质资料,总结地质规律,为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勘查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选址等提供科学依据。

(三)开展地质图更新工作。

根据最新地质矿产成果资料,更新四川省1:50万和1:100万地质矿产图,编制重点市(州)基础地质系列图件和说明书。

(四)扩大地质资料服务领域。

面向重大工程建设、城镇建设、精细农业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等,集成综合地质资料数据包,强化地质资料综合研究,深化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利用社会投资参与地质勘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进一步深度开发利用地质资料。

四、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

开展以岩矿心、化探副样、特殊标本为重点的全省实物地质资料摸底调查和筛选,启动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分片建库工作,逐步建立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汇交、保管和利用等制度。


第八章科技创新与地质工作领域拓展

一、科技创新

围绕全省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环境保护等重大和关键问题,开展基础性、应用性地质科学研究,增强科技工作对地质找矿的支撑能力。

1结合基础地质调查,开展川西(青藏高原东缘)地质构造演化与高原隆升、扬子西缘前震旦纪基底形成演化、龙门山与其他重要构造带构造活动及其影响、四川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控制等前缘地学课题研究。积极支持地壳深部探测工程,利用现代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技术开展龙门山、攀西等地震活动地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研究、三维结构探测和现代地壳应力场测量。适时开展四川省区域地质志修编及系列地质图编制。

2开展重要成矿区带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多源信息综合评价与矿产预测、找矿靶区优选与勘查部署研究。加强重要和优势矿产成矿规律、找矿方向、深部与隐伏矿产预测及勘查技术研究。加强钒钛多金属、三稀矿产、非常规能源及其他复杂共伴生与难利用低品位矿产综合评价及综合利用科技攻关。适时开展四川省地质矿产志修编及系列矿产图编制。

3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和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调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内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无人机在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中的应用等技术攻关。

4积极参与中国岩石、土壤和水地球化学本底值研究。开展农用土地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技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技术研发。

二、地质工作领域拓展

以全省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拓展地质工作新领域,为民生工程、城市建设、交通水利建设、农业经济发展、国土规划、土地管护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矿政管理等领域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1推进中心城市综合地质工作,尽快启动成都市三维(立体)地质调查,为成都市和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信息。继续推进成渝经济区国土资源规划与整治、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建设和矿山环境整治服务等地质工作进程。

2开展重要经济区带、主要农业经济区、地方病高发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进一步完善大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及农用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开展主要农业区和主要城市区土壤、水、大气地球化学监测工作。

3积极推进高分辨率航天遥感与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土地与矿政执法、生态地质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4围绕新型工业化与原材料工业结构优化布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居住条件改善、地质遗迹保护等领域,在基础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专项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


第九章地质勘查管理

为统筹地质勘查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地质勘查工作机制,促进地质找矿突破,对地质勘查实行分区分项目管理。

一、限制、禁止勘查区

(一)限制勘查区和禁止勘查区范围

根据我省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原始森林、泥炭资源分布区及湿地保护区的分布情况,按照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划定矿产资源限制勘查区和禁止勘查区。限制勘查区和禁止勘查区外的其他地区为鼓励勘查区。

1.九寨沟—黄龙限制勘查区和九寨沟—黄龙禁止勘查区。

九寨沟—黄龙限制勘查区:为九寨沟—黄龙世界遗产保护区,包括九寨沟—黄龙风景区、九寨沟国家森林公园、王郎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主要涉及九寨沟县、松潘县和平武县,面积13875平方千米。

九寨沟—黄龙禁止勘查区:主要为九寨沟—黄龙世界遗产保护区内的九寨沟和黄龙风景名胜区。涉及九寨沟县和松潘县,面积3827平方千米。

2.卧龙—青城山限制勘查区和青城山—都江堰禁止勘查区、卧龙—蜂桶寨禁止勘查区。

卧龙—青城山限制勘查区:为卧龙、蜂桶寨大熊猫栖息地和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保护区,包括汶川卧龙、宝兴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及周围地区,四姑娘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米亚罗、夹金山等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龙门山中南段的青城山—都江堰国家级、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龙池国家级森林公园、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九龙沟、九顶山、莹华山、紫岩山等省级风景名胜区等。主要涉及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彭州市、什邡市、汶川县、宝兴县、芦山县和安县等,面积14848平方千米。

青城山—都江堰禁止勘查区:主要为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保护区内的青城山和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涉及都江堰市,面积266平方千米。

卧龙—蜂桶寨禁止勘查区:主要为汶川卧龙和宝兴蜂桶寨大熊猫栖息地。涉及汶川县和宝兴县,面积3167平方千米。

3.贡嘎山—海螺沟限制勘查区和贡嘎山—海螺沟禁止勘查区。

贡嘎山—海螺沟限制勘查区:为贡嘎山和海螺沟国家级风景名胜保护区,包括贡嘎山、海螺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周围地区。主要涉及泸定县、康定县、九龙县,面积9491平方千米。

贡嘎山—海螺沟禁止勘查区:为贡嘎山和海螺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涉及泸定县和康定县,面积1521平方千米。

4.峨眉山—乐山限制勘查区和峨眉山—乐山禁止勘查区。

峨眉山—乐山限制勘查区:为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和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包括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及周围地区、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涉及乐山市市中区、峨眉山市和洪雅县,面积3487平方千米。

峨眉山—乐山禁止勘查区:主要为乐山大佛和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及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涉及乐山市市中区、峨眉山市和洪雅县,面积1252平方千米。

5.亚丁限制勘查区和亚丁禁止勘查区。

亚丁限制勘查区:包括稻城以南的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乡城香巴拉七湖省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涉及稻城县、乡城县和木里县,面积2689平方千米。

亚丁禁止勘查区:主要为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稻城县和乡城县,面积1213平方千米。

6.红原—若尔盖禁止勘查区。

红原—若尔盖禁止勘查区该区是我省泥炭资源主要分布区和湿地保护区,涉及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黑水县和松潘县,面积26757平方千米。

7.其他限制、禁止勘查的区域。

限制、禁止勘查区还包括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及外围地区;长江干流及一级支流、城市规划区、重要工业区、重要城镇、铁路、高速公路、重大工程设施及周边一定距离;军事禁区、港口、机场、国防工程设施圈定地区等。其限制勘查和禁止勘查的区域以相关机构确定为准。

(二)限制勘查区和禁止勘查区管理措施

限制勘查区内新设立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或新设立探矿权必须经过严格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矿产勘查实施方案涉及的地质勘查工程施工是否影响局部地质环境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是否可以恢复和治理等须经专家论证,并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确定是否设立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或探矿权。

禁止勘查区内不得新设立矿产勘查项目或探矿权(地热、矿泉水、石油、天然气和XXXX查除外)。

限制或禁止勘查区内已设立探矿权的矿产勘查项目在勘查过程中要切实做好地质环境评价和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二、鼓励、限制、禁止勘查矿种

根据国家和我省矿产资源的资源战略政策、紧缺程度、未来资源储量消长趋势,结合我省不同矿产的探明储量、保有储量和储采比等,以及不同矿种的矿产勘查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确定我省鼓励勘查、限制勘查和禁止勘查的矿种

1.鼓励勘查矿种。

铁(富铁矿)、铜、铅、锌、铝、锰、镍、锡、金、银、钾盐及煤、磷等急缺和重要矿产,煤层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矿产,三稀、高纯石英、晶质石墨和XX等新材料、新能源矿产。

2.限制勘查矿种。

明确由国家投资勘查的矿种;岩盐、芒硝等储量丰富、储采比很高、供大于求的矿种;低品位硫铁矿、石棉等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大的矿种。

3.禁止勘查矿种。

可耕地的砖瓦粘土、泥炭、汞等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矿种;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禁止勘查的其他矿种。

三、重点规划、非重点勘查区

(一)重点规划勘查区和非重点勘查区范围

根据我省成矿地质规律和重要与优势矿产分布情况,矿业发展方向和政府对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宏观调控布局,划定我省矿产资源重点规划勘查区和非重点勘查区。

1.重点规划勘查区。

重点规划勘查区是指我省重要成矿区带内对国家和省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能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保障重要矿产资源中长期需求,由省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重要和优势矿产资源潜力区。省域范围内划定4个重点规划勘查区。

1)四川三江重点规划勘查区。

位于我国重要成矿带——西南三江成矿带南段,面积36399平方千米;主攻矿种铜、铅、锌、银、锡、金等。

2)康定大渡河重点规划勘查区。

跨及我国重要成矿带——西南三江成矿带和川滇黔成矿带,面积22800平方千米;主攻矿种锂(铍、铌、钽)、金、铜、镍、铂等。

3)攀西重点规划勘查区。

位于我国重要成矿带——川滇黔成矿带内,面积63552平方千米;主攻矿种铁、轻稀土、磷、铜、铅、锌、金、煤等。

4)川南重点规划勘查区。

位于我国重要成矿带——川滇黔成矿带内,面积10513平方千米。主攻矿种煤,综合评价硫铁矿和煤层气。

2.非重点勘查区。

重点规划勘查区以外地区为非重点勘查区。

(二)重点规划勘查区和非重点勘查区管理措施。

1.重点规划勘查区。

根据矿产勘查风险程度及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分别采用优选方式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设立探矿权。

1)优选方式设立探矿权。

区内找矿风险高、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矿产勘查(含未形成矿产地的高风险矿产探矿权灭失地),由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区内探矿权设置情况,分批、分期向社会公告以优选矿产勘查项目方式设立探矿权,由优选确定的矿产勘查项目申请人依法申请取得探矿权。

2)招标拍卖挂牌方式设立探矿权。

区内找矿风险较低、已有矿产勘查成果或以往采矿活动显示有找矿前景的矿产勘查,由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区内探矿权设置情况,分批、分期设置探矿权,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由竞得者依法取得探矿权。

2.非重点勘查区。

根据矿产勘查风险程度及地质勘查工作程度分别采用申请在先方式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设立探矿权。

1)申请在先方式设立探矿权。

区内找矿风险较高、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矿产勘查,按照申请在先原则设置探矿权,由先申请者依法申请取得探矿权。

2)招标拍卖挂牌方式设立探矿权。

区内找矿风险较低、已有矿产勘查成果或以往采矿活动显示有找矿前景的矿产勘查,由省国土资源厅根据探矿权设置情况,分批、分期设置探矿权,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由竞得者依法取得探矿权。

四、专项规划勘查区

(一)专项规划勘查区范围。

根据国家矿业政策和地质勘查基金的重点投资方向,将重点规划勘查区内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通过整装勘查和重点勘查,能为新建大型矿产开发基地提供资源保证或进行战略资源储备的重要和优势矿产资源集中区划定为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勘查区。省域范围内划定7个专项规划勘查区。

1.马尔康—金川专项规划勘查区。

位于康定大渡河重点规划勘查区内,面积3202平方千米;主攻矿种锂,兼顾铍、铌、钽。

2.道孚—雅江专项规划勘查区。

位于康定大渡河重点规划勘查区内,面积2920平方千米;主攻矿种锂,兼顾铍、铌、钽。

3.汉源—甘洛专项规划勘查区。

位于攀西重点规划勘查区内,面积4873平方千米;主攻矿种铅、锌,兼顾磷。

4.冕宁专项规划勘查区。

位于攀西重点规划勘查区内,面积1887平方千米;主攻矿种稀土。

5.攀枝花专项规划勘查区。

位于攀西重点规划勘查区内,面积4604平方千米;主攻矿种铁、钒、钛,兼顾稀土。

6.马边—雷波专项规划勘查区。

位于攀西重点规划勘查区内,面积4286平方千米;主攻矿种磷,兼顾铅、锌。

7.川南古叙—筠连专项规划勘查区。

位于川南重点规划勘查区内,包含了古叙和筠连国家规划矿区,面积约7348平方千米;主攻矿种煤和硫铁矿,综合评价煤层气。

(二)专项规划勘查区管理措施。

专项规划勘查区内原则上由国家财政投资开展重要和优势矿产资源工作程度较低的前期风险勘查,所形成的矿产地或探获的资源储量,主要以市场方式出让矿业权或进行资源储备。

五、勘查项目管理

(一)地质勘查资质管理。

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地质勘查资质。中央和省地质勘查基金安排的地质勘查项目由具备甲级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重点规划勘查区内的矿产勘查由具备乙级以上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省外勘查单位在我省从事地质勘查工作,应按国土资源部要求按承担的项目向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勘查单位不得超越地质勘查资质证书规定的资质类别或者资质等级从事地质勘查活动。

(二)勘查项目实施管理

勘查工作应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有关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编制矿产勘查实施方案(设计)和实施地质勘查项目,须由具备地质勘查资质承担单位申报备案的本单位技术人员承担(新调入或聘用技术人员应附主管部门的人事调动或聘用等证明材料)。勘查施工要严格按照备案或批准的勘查实施方案(设计)进行,如地质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确需调整勘查实施方案(设计)的,必须在专家审查认定的基础上及时报探矿权登记管理机关和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逐步建立地勘单位资质信用评价体系和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确保地质勘查成果资料真实可靠。

矿产勘查中必须对共、伴生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勘查与综合评价。

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

地质勘查基金是国家财政出资对重要成矿区带、重要和优势矿产前期勘查的专项资金,包括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和省地质勘查基金。通过投入地质勘查基金进行矿产勘查,降低勘查投资风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促进找矿突破,勘查成果属国家所有。

鼓励市级、县级政府按照《规划》安排本级财政资金投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其财政资金投入的勘查项目按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加强国家财政投入地质勘查资金的监管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专款专用。

)其它。

1.基础性项目。

基础性地质工作是全面提高地质工作程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重要工作,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部署,组织专业地质调查队伍按照地质勘查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组织和开展。强化技术、质量和成果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拓展基础地质资料和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其成果面向社会公开。

2.探矿权扩大范围勘查、矿山延伸勘查和已设立石油天然气矿业权非油气矿产勘查。

允许探矿权扩大范围勘查和鼓励大中型矿山企业在矿山深部及外围进行矿产延伸勘查,其扩大勘查范围或延伸勘查应在已探或已采矿体的延伸构造或层位上,促进整装勘查和规模化开发,但须经相关部门认定;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应进行评估,并缴纳探矿权价款。扩大勘查范围或延伸矿产勘查的,探矿权采矿权应为同一主体,未缴纳探矿权价款的,不得单独申请转让探矿权或采矿权。

根据我省石油天然气矿业权设置实际,在已设置石油天然气矿业权范围内,可设置非油气矿产的探矿权,但不得损害油气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非油气探矿权人发现了油气矿产,成果归油气矿业权人。


第十章保证措施

一、加强地质勘查规划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建设生态四川和美丽四川、资源与环境并重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对实施《规划》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地质勘查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将地质勘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严格考核监督,切实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以《规划》指导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进一步完善地质勘查政策措施,不断改善地质工作环境,确保地质勘查工作按《规划》实施。

二、深入开展地质科技创新和找矿能力建设

加强省属高等院校地质类学科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我省地质科研优势,开展成矿地质理论、勘查技术方法、资源综合利用、重大装备设备研发的科技攻关。加快先进的物探、钻探、野外数据采集、野外快速分析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强地勘队伍人才建设,通过重大地质勘查和科技攻关项目,培养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通过高等院校地质类学生培养,为地质找矿储蓄后备力量,通过脱产深造、在职培训等继续教育方式,提高技术人员地质理论水平及整体素质。

加大财政在科技创新和重大装备更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开展地质勘查,不断提升地质找矿水平,促进找矿突破。

三、完善地质勘查投入运营机制

建立中央、地方和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资源、资本、企业、地勘单位良性互动、大规模投入地质勘查的局面。

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的基础性地质勘查投入,开展我省基础性地质和重大地质矿产问题研究、重要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远景调查,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充分利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开展重要成矿区带和重点矿种的前期风险勘查;积极争取国家老矿山找矿资金,与地方资金和矿山企业资金配套,开展大中型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

遵循“政府引导、资金整合、良性循环、规范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省地质勘查基金对勘查风险大、具有找矿潜力的急需及优势矿产的前期勘查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加大省级财政在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公益性地质工作方面投入,为社会提供公共地质产品和服务。

引导和鼓励国有地勘单位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确立企业在地质勘查中的主体地位,培育壮大地质勘查市场主体。鼓励国有地勘单位发挥技术优势,从事高风险的矿产资源勘查。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深部和外围进行接替资源勘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四、建立地质勘查工作激励机制

建立地质找矿绩效激励机制和成果奖励制度,对地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和突出成果的地勘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逐步提高地质工作者待遇,改善地质工作条件,稳定职工队伍。探索建立资源勘查开发利益补偿和共享机制,促进企业履行生态保护、扶贫开发等的社会责任。探索资源所在地集体经济入股资源开发等模式,以保障当地政府和群众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长期受益。

五、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有序、开放的矿业权市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我省地质勘查工作。严格探矿权审批,加强探矿权监督管理,强化探矿权年检。依法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查处圈而不探、以探代采、破坏地质环境和侵犯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

加大市场配置矿业权力度,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培育矿产资源勘查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处理好矿业权收益分配问题,以调动投资者和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完善探矿权的流转政策,培育和规范地质勘查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依法规范行业准入。完善矿业权、矿产储量评估机制,保障地质勘查工作正常开展。

六、积极支持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发展

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保持国有地勘队伍的稳定,促进国有地勘队伍健康发展。

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发展多种所有制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公司、企业集团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等。积极支持地勘单位开拓地质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政策优惠。依法保护地勘单位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处妨碍和阻挠地质勘查工作正常开展的违法行为。

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建强我省基础性地质调查队伍,为我省地质勘查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七、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

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进一步解决现有地质矿产资源信息分散、保存方法落后、查询不便和共享困难等问题,提高地质矿产资源信息利用效率、利用价值和社会共享程度。

建立我省地质成果网络平台,发布地质找矿、矿业权交易信息等,为各类投资者提供服务,依法为全社会提供基础地质、矿产资源信息等地质公共产品服务,让全社会享受地质工作的公共成果。积极鼓励地质勘查单位为地方政府制定重大政策、论证重大项目提供地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地质信息支持。

八、改善地勘工作外部环境

各级政府是地勘工作外部环境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地勘外部环境与地方政府目标考核挂钩。地勘单位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尊重民族地区群众的信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护好生态环境,共同建立良好的地质勘查环境。

充分利用地质博物馆、地质公园等地质科学教育基地,开展全民科普活动。加大地质勘查与社会经济效益、重大地质勘查成果及地质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地质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程度,为地质勘查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
  •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 主办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 内容维护: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教育中心
  •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