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2025年开放基金课题申报指南
发布日期:2025-11-17 来源:省国土科研院(省卫星中心) 字体: 分享到:

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两家单位参与共建。实验室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展耕地资源调查监测、合理开发、持续利用、严格保护和产能提升等方向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助力耕地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培养高质量高层次自然资源科技人才。

为促进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领域内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与发展,加强国内外学术思想与优秀人才的交流,实验室现发布2025年开放基金申请指南,面向国内外接受本年度开放基金课题的申请。开放基金课题的经费管理、课题实施、成果管理等详见《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

一、资助原则

实验室开放基金面向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单位等研究人员开放,促进不同学科人员学术交叉研究,鼓励高新技术赋能课题。

(一)鼓励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和自然资源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的研究课题;鼓励具有创造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基础理论研究或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鼓励有利于促进多学科交叉渗透、多部门联合攻关的研究课题。

(二)实验室将重点资助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创新性强的理论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尤其鼓励和支持申请者和实验室研究人员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展前沿研究和产出高质量成果。

(三)开放基金面向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单位等研究人员开放,申请者原则上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技术职称的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技术职称的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四)以下人员不具有申请资格:(1)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2)已获得过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但目前尚未结题者;(3)曾得到过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但未按任务合同书要求完成研究任务者,或未按时提交进展、结题报告者;(4)在以往开放基金课题的申报过程、执行过程中,申请者所在单位不依据开放基金课题管理的有关规定履行依托单位职责的。

二、资助方向

根据自然资源发展战略,跟踪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的当前形势和长远需要,特制定以下资助方向。申请者可围绕以下研究方向选题,题目自拟。

(一)面上项目

1.四川多云雾区域耕地种植属性全天候智能提取方法研究

2.长时序物候特征协同的四川省耕地“非粮化”精准遥感识别研究

3.基于多光谱影像的耕地图斑边界智能提取关键技术研究

4.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价值核算研究

5.基于物联网的耕地环境监测与决策支持技术研究

6.典型区域耕地新污染物污染状况与风险评估研究

7.四川耕地土壤酸化时空变化、影响因素及治理研究

8.耕作层剥离土壤再利用的精准匹配研究

9.安宁河流域耕地生态质量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

10.耕地流出驱动机制与风险预测研究

11.耕地撂荒形成机理及分类治理策略研究

1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耕林园空间协同治理研究

13.川东丘岗区耕地坡改梯的土地资源条件分析与潜力评估

14.不同地形土壤条件下耕地坡改梯对耕地面积与质量的影响

(二)重点项目

1.地质灾害损毁耕地快速识别与复垦潜力智能评估技术研究

2.多源数据融合下的耕地“两非”动态监测与智能精准提取研究

3.中国耕地主要粮食作物时空演变特征及种植结构优化研究

4.四川省耕地利用状态时空演变及碳汇功能响应机制研究

5.多源时序特征驱动的耕地覆盖变化智能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6.光学与雷达遥感协同的无监督耕地变化检测模型研究

7.基于大模型和知识图谱的耕地资源评价研究

8.基于大模型智能体的耕地资源精准监管关键技术研究

三、资助形式及额度

实验室2025年计划资助22个开放基金,包括:面上项目14项,每项资助经费1.7万元,研究周期为1.5年;重点项目8项,每项资助经费7万元,研究周期为2年。

四、课题申请与审批

(一)基金课题申请者须是基金课题的实际负责人,限为1人。每人每年仅限申请主持1项实验室基金课题。

(二)基金申请者须按规定认真填写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书》(附件),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于2025年11月24日前提交申请书电子版,逾期提交者或非标准格式的申请,不予受理。

(三)申请者应与实验室开展实质研究合作,须联系一位研究方向相关或互补的实验室固定人员作为合作者开展合作研究,合作者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申请书中须有明确的合作研究计划或任务分工。

(四)按照“公平公正、择优资助”的原则,实验室组织专家对收到的《开放基金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资助课题以及资助额度,经公示后批准实施(同一研究方向的择优资助)。

(五)获得批准的开放基金,实验室通过网上发布或以邮件、电话方式通知申请者。基金课题获批的申请者,应认真填报《开放基金任务合同书》,与实验室签订共同条款后方可生效。

(六)获得资助的申请者自动成为实验室流动研究人员。

五、结题要求与成果署名

基金课题负责人应按照《开放基金任务合同书》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按期向实验室提交课题研究进展报告、结题报告和研究成果。开放基金课题执行期内,研究成果原则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面上项目负责人或主研人员须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核心及以上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与基金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论文;

(二)重点项目负责人或主研人员须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2篇与基金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论文;

(三)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产生的论文等相关成果署名中须有实验室合作者和本实验室,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以及项目负责人的单位署名应标注本实验室,实验室须为前二署名单位,中文署名“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5”,英文署名“Key Laboratory of Investigation, Monitoring,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for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Chengdu 610045, China”;须中文标注“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编号:xxxxx)”,英文标注“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Open Fund of Key Laboratory of Investigation, Monitoring,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for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Grant No. xxxxx)”,基金排序须排前二。未标注署名的成果,不得作为本基金课题的成果,详见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

六、联系人与联系地址

联系人:邓老师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万丰路189号

邮编:610045

电话:19960356559

电子邮箱:DCL@whu.edu.cn

附件: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书

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2025年11月17日

责任编辑:李雪蕊
[上一篇]:
[下一篇]:
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2025年开放基金课题申报指南
发布时间:2025-11-17 来源:省国土科研院(省卫星中心)

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两家单位参与共建。实验室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展耕地资源调查监测、合理开发、持续利用、严格保护和产能提升等方向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助力耕地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培养高质量高层次自然资源科技人才。

为促进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领域内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与发展,加强国内外学术思想与优秀人才的交流,实验室现发布2025年开放基金申请指南,面向国内外接受本年度开放基金课题的申请。开放基金课题的经费管理、课题实施、成果管理等详见《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

一、资助原则

实验室开放基金面向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单位等研究人员开放,促进不同学科人员学术交叉研究,鼓励高新技术赋能课题。

(一)鼓励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和自然资源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的研究课题;鼓励具有创造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基础理论研究或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鼓励有利于促进多学科交叉渗透、多部门联合攻关的研究课题。

(二)实验室将重点资助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创新性强的理论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尤其鼓励和支持申请者和实验室研究人员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展前沿研究和产出高质量成果。

(三)开放基金面向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单位等研究人员开放,申请者原则上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技术职称的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技术职称的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四)以下人员不具有申请资格:(1)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2)已获得过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但目前尚未结题者;(3)曾得到过本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但未按任务合同书要求完成研究任务者,或未按时提交进展、结题报告者;(4)在以往开放基金课题的申报过程、执行过程中,申请者所在单位不依据开放基金课题管理的有关规定履行依托单位职责的。

二、资助方向

根据自然资源发展战略,跟踪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的当前形势和长远需要,特制定以下资助方向。申请者可围绕以下研究方向选题,题目自拟。

(一)面上项目

1.四川多云雾区域耕地种植属性全天候智能提取方法研究

2.长时序物候特征协同的四川省耕地“非粮化”精准遥感识别研究

3.基于多光谱影像的耕地图斑边界智能提取关键技术研究

4.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价值核算研究

5.基于物联网的耕地环境监测与决策支持技术研究

6.典型区域耕地新污染物污染状况与风险评估研究

7.四川耕地土壤酸化时空变化、影响因素及治理研究

8.耕作层剥离土壤再利用的精准匹配研究

9.安宁河流域耕地生态质量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

10.耕地流出驱动机制与风险预测研究

11.耕地撂荒形成机理及分类治理策略研究

1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耕林园空间协同治理研究

13.川东丘岗区耕地坡改梯的土地资源条件分析与潜力评估

14.不同地形土壤条件下耕地坡改梯对耕地面积与质量的影响

(二)重点项目

1.地质灾害损毁耕地快速识别与复垦潜力智能评估技术研究

2.多源数据融合下的耕地“两非”动态监测与智能精准提取研究

3.中国耕地主要粮食作物时空演变特征及种植结构优化研究

4.四川省耕地利用状态时空演变及碳汇功能响应机制研究

5.多源时序特征驱动的耕地覆盖变化智能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6.光学与雷达遥感协同的无监督耕地变化检测模型研究

7.基于大模型和知识图谱的耕地资源评价研究

8.基于大模型智能体的耕地资源精准监管关键技术研究

三、资助形式及额度

实验室2025年计划资助22个开放基金,包括:面上项目14项,每项资助经费1.7万元,研究周期为1.5年;重点项目8项,每项资助经费7万元,研究周期为2年。

四、课题申请与审批

(一)基金课题申请者须是基金课题的实际负责人,限为1人。每人每年仅限申请主持1项实验室基金课题。

(二)基金申请者须按规定认真填写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书》(附件),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于2025年11月24日前提交申请书电子版,逾期提交者或非标准格式的申请,不予受理。

(三)申请者应与实验室开展实质研究合作,须联系一位研究方向相关或互补的实验室固定人员作为合作者开展合作研究,合作者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申请书中须有明确的合作研究计划或任务分工。

(四)按照“公平公正、择优资助”的原则,实验室组织专家对收到的《开放基金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资助课题以及资助额度,经公示后批准实施(同一研究方向的择优资助)。

(五)获得批准的开放基金,实验室通过网上发布或以邮件、电话方式通知申请者。基金课题获批的申请者,应认真填报《开放基金任务合同书》,与实验室签订共同条款后方可生效。

(六)获得资助的申请者自动成为实验室流动研究人员。

五、结题要求与成果署名

基金课题负责人应按照《开放基金任务合同书》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按期向实验室提交课题研究进展报告、结题报告和研究成果。开放基金课题执行期内,研究成果原则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面上项目负责人或主研人员须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核心及以上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与基金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论文;

(二)重点项目负责人或主研人员须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2篇与基金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论文;

(三)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产生的论文等相关成果署名中须有实验室合作者和本实验室,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以及项目负责人的单位署名应标注本实验室,实验室须为前二署名单位,中文署名“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5”,英文署名“Key Laboratory of Investigation, Monitoring,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for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Chengdu 610045, China”;须中文标注“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编号:xxxxx)”,英文标注“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Open Fund of Key Laboratory of Investigation, Monitoring,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for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Grant No. xxxxx)”,基金排序须排前二。未标注署名的成果,不得作为本基金课题的成果,详见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

六、联系人与联系地址

联系人:邓老师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万丰路189号

邮编:610045

电话:19960356559

电子邮箱:DCL@whu.edu.cn

附件: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书

自然资源部耕地资源调查监测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2025年11月17日

  •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 主办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 内容维护: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教育中心
  •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