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项工作 / 乡村振兴

四川自然资源系统以项目助推凉山脱贫
发布日期:2020-12-07 来源: 字体: 分享到:

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个国家级贫困县摘帽脱贫。至此,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实现脱贫目标。在中国西南的这片热土上,曾闪耀着红军长征的精神火种,也曾实现“一步跨千年”的社会变迁。如今,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这里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这,又是一次“一步跨千年”。

土地里长出新希望

沿着307省道一路往北出发,登普诗乡、穿七里坝、过解放沟,在下山十余公里后就进入了洒拉地坡乡境内,伴随着海拔一路抬升到2500米至3000米,这里的气温也下降到了9摄氏度。进入了洒拉地坡的地界后,公路两侧是大片平整又广袤的土地,有的地块上闪耀着银色的光,那是正在搭建的大棚。

昭觉县洒拉地坡乡乡长的惹尔格告诉记者,我们以小河为界,这边是错季蔬菜,那边是草莓大棚。蔬菜错季发展的产值至少是普通蔬菜的两倍。主动转型,推动产业新陈代谢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这得益于已经实施完成的四川省乌蒙山连片区域土地整治重大扶贫项目。

“洒拉地坡”原意是“水草丰盛之地”,却被老一辈人习惯性地称为“烂坝”。由于地处山谷底部、四周都是高山,从山上流下来的水汇集于此,加之没有有效的排水措施,让这里成了一片沼泽。老百姓辛勤耕作一年,收入也只有千余元,是典型的贫中之贫。

改变需要契机,2018年底,四川省乌蒙山连片区域土地整治重大扶贫项目启动,为洒拉地坡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近一年的艰辛努力,人们惊喜地发现,曾经的沼泽地变身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产稳产农田,不平整的地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能机械化耕作的大地块。大家不觉惊叹,烂坝也能进行现代农业耕作。

土地整治后,洒拉地坡土地利用程度普遍提高3%以上,生产能力普遍提高10%以上,而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乘势而上的洒拉地坡拥有了3280亩夏草莓地、3100亩高山错季露天蔬菜地、4100亩玫瑰园和1700亩高山蓝莓基地。如今,这里正沿着土地整理的道路打造旅游环线。“到时候,可以让更多人欣赏到美丽大凉山的山山水水。”想着未来,村民麻卡拉日有些激动地说。

在土地上辛勤耕种,却不能带来富裕的生活,这样的情况在凉山并不少见。而洒拉地坡的变迁也只是四川省乌蒙山连片区域土地整治重大扶贫项目的一个事例。截至2020年6月底,项目全部完工,建设规模3.26万公顷,新增耕地2347.97公顷,总投资14.36亿元,惠及贫困地区人口约23万人。

挪出一片新天地

清晨,阳光洒满海拔1700米的狮子山半山台地。这里,曾是凉山州昭觉县的阿土列尔村,因为通往山下只有一道藤梯,得名“悬崖村”。

某色达体家在这台地上繁衍生活了五代人。5月13日清晨,51岁的某色达体早早起床,扫净火塘中尚有余温的灰烬,关上院门,离开百年老屋,和妻子一起走下2566级钢梯。65公里外,在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一座100平方米、设施齐全的新家正等着他们。

和某色达体一样,“悬崖村”的84户贫困户已陆续搬进位于县城附近的新家。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村民们用脚步丈量着岁月的变迁,浓缩着昭觉县决战脱贫攻坚的艰难。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17个县市中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5万人,2072个贫困村中就有1350个村的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

针对像悬崖村一样“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山村,四川把增减挂钩作为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难”的重要支撑,通过将贫困农村低效利用的宅基地复垦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一部分用于农民新居建设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节余指标流转获得指标收益或调剂到城镇报征使用,进一步显化土地级差收益,用土地变资金,解决“钱从哪里来”和贫困群众如何“建得起”“住得进”的问题。

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贫困地区共批准增减挂钩项目2813个,将建设巴山新居、藏家新居、彝家新寨、乌蒙新村等各类新村2万余个,安置农户80万户以上,户均可获住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助约8万元,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住房难”的问题。

托起致富幸福梦

喜德县则约乡孙水河两岸,一大片开阔湿地。经改造排淤后的湿地自成风格,农业园区、庄稼地、浅沼泽镶嵌成趣,彝家新寨坐落其间,乡村道路四通八达……走进该乡哈尔宜蒙村,放眼望去,在一片美丽的小草地上十几头绵羊正悠闲地吃着草,时不时地还向外张望。

孙水河,也叫喜德河,贯穿喜德县10个乡镇。2012年8月31日,百年一遇的孙水河洪灾导致全县24个乡镇中17个乡镇、10余万人受灾,8000多户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16座桥梁和大量道路被冲毁,全县经济损失31.6亿元。这对于喜德县而言相当于该县30年的一般预算收入的总和。面对雪上加霜的困境,坚韧勇敢的大凉山人奋发图强,决意扭转命运。

2016年12月,凉山州局开始了小流域治理。项目修建11141米防护堤,有效消除了长期以来威胁沟道中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隐患,保障了则约乡哈尔宜蒙、吞地等6个村和沟口附近光明镇、拉克乡村庄及多所小学、医院30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下游道路、桥梁及6000多亩耕地不受灾害威胁。建设输水管道29287米,彻底解决了海拔1810米至2750米则约沟沿线农牧民生产生活用水难题,长期靠天吃饭的3000多亩“雷响田”变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了依托。

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原国土资源部、凉山州局、喜德县则约乡签订精准扶贫合作协议,将喜德县则约乡列为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点,给予80万元的规模化绵羊养殖帮扶资金,主要用于则约乡哈尔宜蒙村、吞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规模化绵羊养殖产业扶持。如今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正在孙水河两岸徐徐展开。哈尔宜莫村,购买的516只绵羊已产出羔羊805只,累计出售绵羊370只,羊产业成为了哈尔宜莫村的主要经济来源,2015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923.80元,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454.68元。

在离哈尔宜蒙村不远的冕山镇五合村,小流域治理的成效也在显现——“小流域治理后,村里引进了以色列品种油橄榄产业,我家的3亩地以每亩每年800元流转了进去。我也在产业园里务工,每天能得到60—100元不等的工钱,一年下来能挣到3000元左右。”正在除草的吉力说古告诉记者。

历史,只有离得足够远,才能一窥全貌;也只有走得足够近,才能感受力量。凉山曾是全国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而今11个深度贫困县摘帽、1118个贫困村退出、4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四川,交上了一份脱贫攻坚的时代答卷,其中自然资源系统全面构建政策支持、资源倾斜、干部帮扶等举措功不可没。站在新的起点,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四川自然资源系统将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四川大地上的脱贫攻坚故事,如同一首首深情、厚重的乐章,共同汇聚成圆梦小康的壮美史诗。

责任编辑: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
  •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 主办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 内容维护: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教育中心
  •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