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7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保护生物多样性 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分局在行动
发布日期:2021-10-12 来源:德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体: 分享到:

据悉,《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将于2021年10月11日—15日在云南昆明举行。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努力达成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含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多个层次。

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包含了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以及黄海、东海、南海等海洋生态系统。中国一直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实行国家公园体制,保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钱江源、神农架、香格里拉普达措、南山等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德阳分局保护生物多样性:2016年体制试点以来,德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实施保护优先、创新体制、有效管控、统筹推进的工作目标,在国家公园机构整合理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矿业权退出、小水电清理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中国熊猫谷)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共清理关停矿业权43个,累计封闭井硐243口,拆除生产生活设施5.26公顷。关停长河坝水小电站1座。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10000公顷,完成矿区植被修复10.38公顷,逐步恢复原有的大熊猫栖息地。承办了省局九顶山小种群研讨会,牵头成立了大熊猫九顶山小种群保护联盟。2019、2020、2021年,德阳片区连续三年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影像。多次拍到金丝猴、牛羚、林麝等其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2021年绵竹金华拍摄到“母子同框”的野生大熊猫画面,充分证明大熊猫九顶山小种群繁衍能力提升,德阳片区生态保护成效明显好转,实现人退猫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为提高公众珍爱自然、保护大熊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推动公民生态道德建设,德阳分局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2021年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管理分局、什邡管理总站、什邡红白小学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什邡入口社区大熊猫国家公园什邡科普宣教中心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自然教育第一课”。自然教育讲师对大熊猫等野生植物的起源、生活习性及保护现状进行讲解,引导同学们感受不同场景身临其境的感知。引导同学们深入地认识、了解野生动植物生活习性,了解野生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并且开展了森林草原防火知识讲座,把野外谨慎用火、安全避险、科学扑救等防灭火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融入自然教育第一课。2021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管理分局、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清平入口社区举办“生物多样性大讲堂”。以专家大讲堂的方式,向同学们和群众阐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加强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激发了同学们对自然的兴趣和关注,树立保护野生动植物、爱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始终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实践“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国家公园,不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大对九顶山大熊猫小种群的保护力度。用创新的思维来理顺管理体制,牵头成立岷山南段大熊猫保护联盟,积极搭建纽带和平台,充分发挥优势,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筹措更多资金,落实生态保护措施。加大对关停矿山的生态修复,使其恢复成为适宜大熊猫生存的栖息地。加快恢复土地岭大熊猫交流廊道(绵竹九顶山段),使茂县、彭州、安州等岷山南段珍稀野生动物可以自由交流迁徙。还大熊猫的生态空间,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还原成世界本来的样子。

责任编辑: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
  •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 主办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 内容维护: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教育中心
  •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