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7
崭新的居住点
2017年3月,嘉陵区局工作人员考察建新点
嘉陵区挂钩项目建新点
在这场时间短、任务重的特殊战斗中,自然资源人倾注青春和热血,以绝对的执行力对脱贫攻坚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接下来,这回答还将持续融入乡村振兴这场同样宏伟的国家战略中。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南充市嘉陵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作为四川省自然资源系统唯一的先进集体接受表彰。厚重的奖牌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年多的巨变
沿着沪蓉高速公路从成都往南充方向前行,200多公里路程,差不多要走两小时。越野车一路飞驰,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这些年到底跑出了怎样的加速度,这些日夜穿行在川南、川北、川东、川西的越野车说不定更清楚。懈怠,没有理由。奔跑,是自然资源人的日常。
嘉陵区是四川乃至全国全域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唯一县区。这个项目对一些财政增收难、资金运转难的县区来说,真的是吹糠见米。更关键的是,它一解脱贫攻坚筹集建设资金阶段的燃眉之急。就拿嘉陵区来说,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奇迹般地崛起了60万平方米的新房,同时拆除对土地资源浪费极大的旧房老屋200万平方米,共惠及农户2万余户7万余人,其中包括贫困户2146户7296人,成为嘉陵区在农村实施的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涉及群众最多的建设项目。
那段时间,来自五湖四海的几万人的施工队伍被组织起来,对准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这个靶心发力,遍地机械同响,不分昼夜。嘉陵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办公室主任罗中政说,那时候,如果到嘉陵区乡村,无论走到哪个角落,哪怕就是深更半夜,一定能看到探照灯都是亮着的,人群都是忙碌的。“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让乡亲们住上好房子。”
车停在嘉陵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机关门前的坝子上。局长杜颖鉴1973年出生,今年正好是他人生的第四个本命年。副局长张会清说:“别看杜局长满头黑发,神清气爽,如果仔细看看他的发根,就什么都明白了。”短短一年时间里,杜颖鉴原本的青丝变成了白发,其间他又经历了人生中的一大遗憾:就在新建聚居点酣战期间,他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可当时他正在深山里的督战现场。没办法,他只能从断断续续的视频里迎接小生命的到来。红嘟嘟嘴巴的小家伙大声哭着,他下意识地想伸出手去抱一下,却被外面轰鸣的机械声拉回了现实。
拿什么接受国家验收?
如今,无论走进嘉陵区的哪个村子,映入眼帘的都是整洁漂亮的农家小院。昔日那些破旧不堪的房屋,只能在老照片里寻见身影了。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推动下,在无数人的努力下,才创造了嘉陵区的脱贫攻坚速度和奇迹。
在崭新的聚居点,92岁的付奶奶在自家房前晾晒着青菜、萝卜条、薄荷叶……灿烂的阳光照在蔬菜上,也照进老人的生活。她说:“我一个人一个家,邻居有啥好吃的都给我端点过来。”邻居小张说:“我们都把老人家当成自家人,现在住得近了,她有什么大事小情的,我们也方便照看。”付奶奶略有些激动地说:“当初,还是那些干部劝了好多天我才搬过来住的。起先,我还觉得有点麻烦,如今在新的聚居点没有任何不适应,邻居们还时常过来照顾我哩。”
嘉陵区因嘉陵江而得名,辖区面积1279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嘉陵区正式成立设区。嘉陵区行政区域除政府驻地,其余均为原南充县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条件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乏力。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11.52%。
谈起当时的情况,嘉陵区委副书记宇旻深有感触,他永远忘不了第一眼看到贫困乡村那些破旧房屋时的心情。时任嘉陵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的他,在对全区进行全域调研后,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如果没有劲风吹拂,山川沟壑绿不了;如果没有竭力而为,这里贫穷落后改变不了。恐怕到时候,乡亲们仍然住的是破房子,骂的却是我们的娘。别的不说,作为一个地方的脱贫攻坚参与者,该怎么向历史交代?”
“尽管当时困难重重,但我们清楚,必须全力以赴啃下这块‘硬骨头’。嘉陵区必须交出令人满意的脱贫答卷!”嘉陵区里坝镇党委书记夏熙闻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当时,国土资源部门正在全国实施土地双挂钩项目,当嘉陵区国土资源局把项目情况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报告后,通过激烈讨论,最后一致决定,嘉陵区必须以此为突破口,确保脱贫攻坚摘帽一举成功。
回顾那一年多,嘉陵区国土资源局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全员参与,高速运转。参与者不分白天黑夜地奔跑,睡帐篷、打地铺成了常态……当时的精神压力简直难以想象。如期完工、通过验收的那一刻,所有人才发现,杜颖鉴的头发全白了,而具体负责项目的局党组成员韩勇的头发也掉了不少。
面对荣誉,杜颖鉴感慨道:“这是全省自然资源部门共同的荣誉,凝聚着全省自然资源人的心血,同样也凝聚着嘉陵区全区广大干群的心血。”
嘉陵区大大小小一共有400多个新建聚居点,几乎在每一个地方,群众都翻来覆去地说着同样的话:“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咱们打心眼儿里感谢党,感谢脱贫攻坚。”家住嘉陵区吉安镇仁和小区的52岁D级危房搬迁户赵长春高兴地说:“自打住进新房子,心情舒畅了,日子更有盼头了。”
全国先例,全省首创
嘉陵区农村住房超过80%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均为土木、石木、砖木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群众住房问题,被列为嘉陵区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可解决住房问题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谈何容易?想吃粑粑得有米做,画饼是不能充饥的。韩勇说:“当时我们仔细算了一笔账,如果让全区农村群众住上好房子,预计至少要投入资金近30亿元。这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区来说谈何容易。但无论多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克服、攻破。”
2016年2月,原国土资源部出台挂钩项目助力脱贫攻坚政策,国贫县挂钩项目节余指标可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后来又进一步作了优化,形势非常有利。这让苦无良方的嘉陵区,找到了破解用地指标和投入资金瓶颈的“金钥匙”。
有了“金钥匙”,还怕门不开?当时,嘉陵区国土资源局党委一班人一致觉得,可以尝试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政策,拆除贫困户旧房,引入社会资金集中建新房,土地指标流转收益归投资方,让贫困户和投资方实现双赢,发挥好平台作用就行。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嘉陵区国土资源局大胆提出了思路,即活用土地政策,在全域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一村一镇实施。常规操作没风险,也不用担心。一下子端出这么大体量的项目盘子,指标又从哪儿来?即使拿到指标,一旦没有按期完成,也要担责任的。方案提出后,有人担心,也有人善意提醒。慎重起见,嘉陵区国土资源局在更大范围进一步研究。大家深知困难的确大,是块前所未有的“硬骨头”。不过,骨头硬也好,正好磨牙口。
嘉陵区拟在全区全域实施该项目的想法一经传出,不同的意见很快从四面八方反馈回来,有的支持干,有的建议按常规出牌……可无论如何,必须确保脱贫攻坚成功,绝不拖国家的后腿。杜颖鉴说:“区委区政府早已横下一条心,我们不能因为困难而负于人民,成为嘉陵区历史上的罪人。”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杜颖鉴带着相关同志直接跑到省厅,15天时间里,争取到挂钩项目用地指标1.3万余亩。局分管领导们也分别带队出征,辗转江苏、上海、重庆、成都接洽项目合作事宜,争取社会资金17.9亿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省厅随即向嘉陵区开启了一条绿色通道,将这个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向嘉陵区作了最大限度的倾斜。一切为了脱贫攻坚。实施前,厅领导还反复叮嘱,要“确保质量,确保老百姓受益”。
其实,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嘉陵区必须于2017年底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按照国家“两不愁、三保障”的验收标准,农村保障性住房问题成为嘉陵区脱贫摘帽的最大短板、最大难题。2016年,嘉陵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6.59亿元,财政压力巨大,根本不可能筹措到资金用于解决农村保障性住房问题。市、区两级主要领导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嘉陵区能否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的担忧。
面对当时状况,市委常委、时任区委书记的廖伦志在嘉陵区脱贫摘帽誓师大会上说:“住房问题是嘉陵脱贫攻坚最大难题、最大短板、最大‘拦路虎’,住房问题解决不了,嘉陵这顶穷帽子就摘不掉。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将脱贫攻坚当作天大的事、使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拿下挂钩项目住房建设这块‘硬骨头’,坚决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为了确保脱贫摘帽,再大的困难,我们扛;再大的责任,我们担。”
事实证明,嘉陵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创下了奇迹,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不可以变成可以。
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载誉归来,嘉陵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给省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建军的汇报工作材料上写道:“一路走来,我们深知这份收获得益于省厅的鼎力支持。让我们感激的是从未间断的支持:在得知农村住房问题是嘉陵脱贫攻坚最大短板、最大问题时,为支持嘉陵区脱贫攻坚工作,省厅破例同意两年内向嘉陵区下达挂钩项目指标1.2万亩左右,指标数达到以往10个年度的总和;让我们感动的是雪中送炭的情谊:在了解到嘉陵必须在脱贫攻坚国家普查验收前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情况后,省厅又再次给予支持,同意我区打破原有项目建设程序,先实施、再立项,特事特办;让我们感恩的是用心用情的帮助:在挂钩项目实施的关键节点,省厅领导专程来到嘉陵挂钩项目建新点实地调研、检查指导。一直以来,省厅在土地整理项目立项、土地报征等方面给予了嘉陵区特殊的帮助和照顾,有效改善了我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了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极大地助推了我区脱贫攻坚……”
为了乡亲过上好日子
那些个日日夜夜,嘉陵区这块土地没有硝烟,却处处都是战场;没有子弹,现场照样激烈。项目一经实施,必须与时间赛跑,按期完成任务,否则一切都是徒劳。“项目指标虽然在几番努力后争取下来了,可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实施,难度可想而知。”韩勇坦言,“现在回想起来,这真是一个挑战极限的事。作为项目的具体负责人,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过那一段的。直到今天,我还感觉那种紧张程度仍然没有疏解下来。”
时间回溯至2017年5月,在经历一番前期准备后,嘉陵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开始在全域实施、全面铺开。此时,距离嘉陵区定下的2018年6月脱贫摘帽时间节点,仅剩一年零一个月。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一般实施周期为2年~3年,在全域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嘉陵区能完成吗?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为此,大家咬紧牙关,一开始就拿出了冲刺的劲儿。作为牵头部门,必须做到470多个建新点处处有人现场督促指导,确保质量和进度,一个人得要扯成几块才够使用。不到400天,470多个点,每天至少就有一个建新点立起房子,还有院坝绿化、菜园子要建设,附属设施也得跟上,必须一步赢步步赢。
副局长何大刚回忆道,85名机关干部连续半年全部下沉项目一线,分片包干,全面负责协调工程进度,哪里缺建筑工人,就协调用工力量;哪里群众对项目有意见,就挨家挨户疏导……吃在去项目的路上,睡在去项目的车上,加班到深夜,十天半月见不到亲人一面。局党组成员向志锐每次跑施工点都是私车公用,半年下来,4个轮胎全部报废。土地储备中心干部邓世国的母亲遭遇车祸抢救时,他却在工地;母亲成为植物人需要照顾时,他还是在工地。项目联系人肖坤、杨冲、陈婷,从家里带上锅碗瓢盆、铺盖棉被,在工地上用砖头垫木板搭起了床、安起了家……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村民全程参与新村聚居点选址,住户基本按两户一栋标准修建。对参与农户分类按标准补偿,贫困户不出钱,直接拎包入住。
何大刚介绍说,就在集中开工修建过程中,偏偏遇上了最让人头疼的事儿——雨季。最后不得已,在全部建新点搭起了遮雨棚。雨季问题克服了,工程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保障。班子成员经常去给职工打气:“我们的队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私底下,大家又互相寻开心,“克服困难的代价原来是杜局长的白头发呀!”
“白了头发的岂止杜局长一个人。集中修建期间,正好遇上环保督察,一些材料不符合要求,必须停工整改。一块砖由两角涨到六角,跑遍了南充市周边县区还找不到货。哎,那滋味……”何大刚说到激动处,眼睛里竟然闪烁着泪花。
老百姓过得好才是真的好,一切为了乡亲们住上好房子。嘉陵区委书记史燚在谈到嘉陵区脱贫攻坚工作时总结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山难搬,偏要搬大山;明知不可为,偏要大作为。”
谈起全区全域实施双挂钩项目的全过程,许多人记忆深刻,毕竟全区上下都是亲历者、参与者。
时任嘉陵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杨方军得知嘉陵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后,第一时间打来电话,情绪激动地说:“这个奖来之不易,曾经吃过的苦、担过的责都化作了这沉甸甸的奖牌。值了!”
大通镇镇长贺东自豪地说:“我们兑现了当初的承诺,赢得了民心。”
在这场时间短、任务重的特殊战斗中,自然资源人倾注青春和热血,以绝对的执行力对脱贫攻坚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接下来,这回答还将持续融入乡村振兴这场同样宏伟的国家战略中。这样的执行力,将带领人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嘉陵江畔,不时飘来阵阵花香,江心渔火点点。江边的生态湿地公园原来就是一大片闲置地,仅用一年多时间成为一道靓丽风景。映衬在流水的灯光里,隐隐照见无数杜颖鉴这样的嘉陵江儿女,他们为了这片土地的发展,为了这方百姓的幸福,青丝变白发,依旧无怨又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