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巴中市运用土地政策助力脱贫攻坚
发布日期:2021-05-14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字体: 分享到:


四川巴中美丽新农村


巴中市与成都市高新区签订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协议

巴中局与贫困户结对帮扶“认亲”大会

通江县大干溪村辣椒产业喜获丰收

南江县青岗村增减挂钩项目新居一瞥

恩阳区花苞村土地整治项目

再次来到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四川巴中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怡人的水墨山居图:青山绿水间,错落有致地矗立着一栋栋黛瓦白墙的新居,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到处是村民忙碌的身影。这在五六年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巴中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所辖三县两区均属贫困县。“十二五”初期,巴中市2347个行政村中有699个贫困村,占比达30%;贫困人口87.1万,贫困发生率达27.2%,有41.39万户152万人长期生活在边远高寒山区、洪水淹没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其中,30.89万户113万人居住在危旧土坯房内,生活环境、生存条件极差。为了尽早摆脱贫困,国家把巴中确定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核心区域和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的中心城市。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巴中再次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用“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攻坚路。

增减挂钩建新居 指标流转助脱贫

走进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长潭河村,一条柏油马路串联起河谷两岸的聚居点。“我们搬进新居几年了,现在村里什么都有,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谈起村里的变化,一位正在村部自动取款机前提取土地流转款的村民激动地说。长潭河村是巴中运用土地政策助推脱贫攻坚打造的一个样本。“我们村有12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273人,基础设施落后,居住条件恶劣。2016年,村里以增减挂钩为平台,叠加实施国土项目,340户945人搬进了新居,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升。”长潭河村支部书记杨秀春介绍说。

农民的希望在土地。“十二五”初期,巴中农村宅基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高达85%,人均占地达205平方米,闲置低效利用问题突出,而城镇人均占地仅有54.67平方米,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很不合理,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很大。如何盘活土地资源,用活土地政策,成为统筹城乡、脱贫攻坚的关键。2014年,原国土资源部出台了支持四川巴中市脱贫攻坚六条意见。之后,巴中综合运用部、省出台的政策,结合“巴山新居”工程大力实施增减挂钩项目,一方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安居问题,另一方面也释放了城乡建设用地空间。

在实施增减挂钩项目过程中,巴中坚持项目规划重点向偏远乡(镇)、脱贫攻坚和农村土坯房改造任务重的乡(镇)倾斜,按照“四靠两优先七避让四不得”的基本原则,合理优化村庄用地布局,以“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理念建设富有区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宜居乡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截至目前,巴中共计批复项目426个,批复挂钩周转指标13.16万亩,覆盖了1437个行政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569个,占全市贫困村81.4%。通过招引社会资本等多种途径,累计资金投入100.7322亿元,建成农民集中安置建新区2442个,完成农民新居4.3152万套,安置群众数20.6481万人,项目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需要配建大量的基础设施,可钱从哪里来?2016年3月1日,一场谈判在成都高新国际广场紧张进行,谈判内容是巴中市向成都市高新区流转的4500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价格。最终,双方以29.5万元每亩签订流转协议,为巴中带来了13亿扶贫资金用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这也是全国首例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跨市流转案例。长潭河村通过增减挂钩项目产生的节余挂钩周转指标85.746亩也在此次交易范围内,实现指标收益2500余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村建设资金紧张问题。

目前,巴中已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88万亩,流转资金达56亿元,扣除指标交易成本,共为地方财政贡献收益10.069亿元,流转指标总量和资金总额均居四川省前列,为巴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土地新政助力脱贫的“巴中模式”。

近年来,为保障增减挂钩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快指标产出,在指标流转市场中抢占先机,巴中提出了金融部门支持全市“两类”指标预收购计划,并促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巴中市分行采取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方式,向巴中市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收购平台授信约30亿元,专项用于2019年~2021年产出指标的收购。截至目前,通过指标收购平台,已拨付预收购资金近10亿元,为全市50余个土地扶贫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

全域整治兴产业 修复治理提产能

有地斯有粮,有粮斯有安。增减挂钩让农民住上了好房子,接下来要过上好日子,还得在土地上做文章。

“巴中属于山地丘陵地带,以前的耕作条件非常差,要实现村民的增产增收,必须从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作条件、改变经营模式入手。”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伏曙光说。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巴中在大力实施以土地整治为主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围绕脱贫攻坚、发挥市场推动,促进项目整合、助力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巴中全市共实施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53个,实施总规模138.57万亩,预算总投资18.61亿元,新增粮食产能8373.6万公斤。共惠及157个乡镇,605个行政村,共涉及240个贫困村,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科学规划精准布局。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实施中,巴中坚持与增减挂钩、地灾避险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等涉农用地项目统一规划部署,并向发展薄弱区、特色农业区和深度贫困区倾斜,同时对工矿废弃地、灾毁耕地、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废弃土地同步规划,分类整治复垦再利用,做到贫困村新村和产业规划建设到哪里,土地整治项目就跟进覆盖到哪里,产业发展就培育延伸到哪里,综合开展田、水、路、林、村整治,努力打造“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聚焦、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新格局。2020年,巴中基本实现了全部贫困村土地整治项目全覆盖目标,基本改变了贫困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高标准农田和产业的局面,强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提升质量提高产能。提高耕地质量,是提升农民的耕种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巴中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等部门力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土壤肥力检测、耕地地力、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等耕地质量状况调查,摸清了耕地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围绕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坚持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持续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建立以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为指标的奖励机制,鼓励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参与主体优先将剥离耕作层用于中低产田土地改良项目。

激发活力带贫益贫。巴中充分利用项目区拆旧复垦、土地整治后良好的生产条件,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引进温氏集团、西南楷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整合土地资源,扩大设施蔬菜、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种养规模,实现集约经营、规模发展,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引导高附加值特色优势产业向整理后的高肥力土地片区发展,提升土地综合产出效益,让贫困户在发展特色产业中受益。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文创农业、认养农业等新业态,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参与产业管护、提供旅游服务实现稳定就业,辐射带动12.3万贫困户人均增收1300元。推行“基地﹢企业﹢贫困户”运作模式,在贫困户自愿基础上,鼓励流入方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从事规模经营,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对流转贫困户土地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给予一定补助。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支持以土地入股方式享受合作社保底分红收益,实现多元增收不返贫。在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结对帮扶的通江县大干溪村,专家对土壤成分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指导农民种植银耳3万余瓶、优质核桃1.2万余株、猕猴桃300余亩、蓝莓200余亩、辣椒500余亩、金银花100亩,目前已培育一大批养殖大户,建成专业合作社8个。

盘活资源变资产 巩固成果有新招

“以前我一直在外打工,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回家,看着孩子慢慢长大,我想留在家乡跑运输,可根本没钱买车。”2017年下半年,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村民万某拿到了自家农房的不动产权证书,向银行贷款10万元后,借钱买了一辆大卡车,在当地跑起了运输。村民吴某通过农房一体登记后在银行贷款20万元,经营起农家乐,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在平昌县驷马镇,已经有近20户通过农房抵押获得经营用贷款共300多万元。

通过确权登记显化自然资源资产,盘活农村资源,将其变成可以流动的资本,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方式之一,正在逐渐改巴中农村居民的生活。

2016年,巴中全市农业人口280余万,共94万余户,农村宅基地面积61.79万亩,农房建筑面积约4亿平方米,然而宅基地上的房屋却无法转变为资金,成为沉睡的资产。

为盘活农村资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17年巴中市委、市政府出台《巴中市农村宅基地及农房统一确权登记指导意见》,并先行在巴州区枇杷村开展农房一体登记试点,总结出了“三审确认权属、三维调查权籍、延伸服务便民、产权流转增效”经验,成为四川省率先成建制开展农村房地一体登记的市(州)之一。同时,巴中积极探索农房产权流转。2020年全市流转农房产权92户,实现融资抵押贷款152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颁发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8.1万本,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是显化资产价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巴中还依托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植被优良等优势,创新思路,大胆尝试,推进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流转,显化自然资源价值,实现了资源—资产—资金有效转化。2020年5月出台了《巴中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方案》,明确在2022年前完成全市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并逐步实现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

同时,巴中还陆续印发了《巴中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巴中市鼓励和引导农村产权入场流转交易办法》等文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农村产权融资抵押物范围,支持配合与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合作,探索成立成都农交所巴中分所,为全市自然资源产权流转搭建平台。自2016年以来,通过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流转,巴中共融资13.63亿元,所融资金投入产业发展产生经济效益达78.62亿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基础支撑。

责任编辑:周子琦
[上一篇]:
[下一篇]:
巴中市运用土地政策助力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21-05-14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四川巴中美丽新农村


巴中市与成都市高新区签订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协议

巴中局与贫困户结对帮扶“认亲”大会

通江县大干溪村辣椒产业喜获丰收

南江县青岗村增减挂钩项目新居一瞥

恩阳区花苞村土地整治项目

再次来到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四川巴中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怡人的水墨山居图:青山绿水间,错落有致地矗立着一栋栋黛瓦白墙的新居,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到处是村民忙碌的身影。这在五六年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巴中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所辖三县两区均属贫困县。“十二五”初期,巴中市2347个行政村中有699个贫困村,占比达30%;贫困人口87.1万,贫困发生率达27.2%,有41.39万户152万人长期生活在边远高寒山区、洪水淹没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其中,30.89万户113万人居住在危旧土坯房内,生活环境、生存条件极差。为了尽早摆脱贫困,国家把巴中确定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核心区域和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的中心城市。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巴中再次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用“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攻坚路。

增减挂钩建新居 指标流转助脱贫

走进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长潭河村,一条柏油马路串联起河谷两岸的聚居点。“我们搬进新居几年了,现在村里什么都有,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谈起村里的变化,一位正在村部自动取款机前提取土地流转款的村民激动地说。长潭河村是巴中运用土地政策助推脱贫攻坚打造的一个样本。“我们村有12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273人,基础设施落后,居住条件恶劣。2016年,村里以增减挂钩为平台,叠加实施国土项目,340户945人搬进了新居,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升。”长潭河村支部书记杨秀春介绍说。

农民的希望在土地。“十二五”初期,巴中农村宅基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高达85%,人均占地达205平方米,闲置低效利用问题突出,而城镇人均占地仅有54.67平方米,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很不合理,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很大。如何盘活土地资源,用活土地政策,成为统筹城乡、脱贫攻坚的关键。2014年,原国土资源部出台了支持四川巴中市脱贫攻坚六条意见。之后,巴中综合运用部、省出台的政策,结合“巴山新居”工程大力实施增减挂钩项目,一方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安居问题,另一方面也释放了城乡建设用地空间。

在实施增减挂钩项目过程中,巴中坚持项目规划重点向偏远乡(镇)、脱贫攻坚和农村土坯房改造任务重的乡(镇)倾斜,按照“四靠两优先七避让四不得”的基本原则,合理优化村庄用地布局,以“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理念建设富有区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宜居乡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截至目前,巴中共计批复项目426个,批复挂钩周转指标13.16万亩,覆盖了1437个行政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569个,占全市贫困村81.4%。通过招引社会资本等多种途径,累计资金投入100.7322亿元,建成农民集中安置建新区2442个,完成农民新居4.3152万套,安置群众数20.6481万人,项目区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需要配建大量的基础设施,可钱从哪里来?2016年3月1日,一场谈判在成都高新国际广场紧张进行,谈判内容是巴中市向成都市高新区流转的4500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价格。最终,双方以29.5万元每亩签订流转协议,为巴中带来了13亿扶贫资金用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这也是全国首例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跨市流转案例。长潭河村通过增减挂钩项目产生的节余挂钩周转指标85.746亩也在此次交易范围内,实现指标收益2500余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村建设资金紧张问题。

目前,巴中已流转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88万亩,流转资金达56亿元,扣除指标交易成本,共为地方财政贡献收益10.069亿元,流转指标总量和资金总额均居四川省前列,为巴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土地新政助力脱贫的“巴中模式”。

近年来,为保障增减挂钩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快指标产出,在指标流转市场中抢占先机,巴中提出了金融部门支持全市“两类”指标预收购计划,并促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巴中市分行采取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方式,向巴中市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收购平台授信约30亿元,专项用于2019年~2021年产出指标的收购。截至目前,通过指标收购平台,已拨付预收购资金近10亿元,为全市50余个土地扶贫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

全域整治兴产业 修复治理提产能

有地斯有粮,有粮斯有安。增减挂钩让农民住上了好房子,接下来要过上好日子,还得在土地上做文章。

“巴中属于山地丘陵地带,以前的耕作条件非常差,要实现村民的增产增收,必须从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作条件、改变经营模式入手。”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伏曙光说。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巴中在大力实施以土地整治为主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围绕脱贫攻坚、发挥市场推动,促进项目整合、助力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巴中全市共实施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53个,实施总规模138.57万亩,预算总投资18.61亿元,新增粮食产能8373.6万公斤。共惠及157个乡镇,605个行政村,共涉及240个贫困村,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科学规划精准布局。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实施中,巴中坚持与增减挂钩、地灾避险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等涉农用地项目统一规划部署,并向发展薄弱区、特色农业区和深度贫困区倾斜,同时对工矿废弃地、灾毁耕地、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废弃土地同步规划,分类整治复垦再利用,做到贫困村新村和产业规划建设到哪里,土地整治项目就跟进覆盖到哪里,产业发展就培育延伸到哪里,综合开展田、水、路、林、村整治,努力打造“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聚焦、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新格局。2020年,巴中基本实现了全部贫困村土地整治项目全覆盖目标,基本改变了贫困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高标准农田和产业的局面,强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提升质量提高产能。提高耕地质量,是提升农民的耕种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巴中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等部门力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土壤肥力检测、耕地地力、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等耕地质量状况调查,摸清了耕地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围绕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坚持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持续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建立以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为指标的奖励机制,鼓励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参与主体优先将剥离耕作层用于中低产田土地改良项目。

激发活力带贫益贫。巴中充分利用项目区拆旧复垦、土地整治后良好的生产条件,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引进温氏集团、西南楷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整合土地资源,扩大设施蔬菜、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种养规模,实现集约经营、规模发展,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引导高附加值特色优势产业向整理后的高肥力土地片区发展,提升土地综合产出效益,让贫困户在发展特色产业中受益。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文创农业、认养农业等新业态,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参与产业管护、提供旅游服务实现稳定就业,辐射带动12.3万贫困户人均增收1300元。推行“基地﹢企业﹢贫困户”运作模式,在贫困户自愿基础上,鼓励流入方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从事规模经营,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对流转贫困户土地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给予一定补助。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支持以土地入股方式享受合作社保底分红收益,实现多元增收不返贫。在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结对帮扶的通江县大干溪村,专家对土壤成分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指导农民种植银耳3万余瓶、优质核桃1.2万余株、猕猴桃300余亩、蓝莓200余亩、辣椒500余亩、金银花100亩,目前已培育一大批养殖大户,建成专业合作社8个。

盘活资源变资产 巩固成果有新招

“以前我一直在外打工,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回家,看着孩子慢慢长大,我想留在家乡跑运输,可根本没钱买车。”2017年下半年,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村民万某拿到了自家农房的不动产权证书,向银行贷款10万元后,借钱买了一辆大卡车,在当地跑起了运输。村民吴某通过农房一体登记后在银行贷款20万元,经营起农家乐,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在平昌县驷马镇,已经有近20户通过农房抵押获得经营用贷款共300多万元。

通过确权登记显化自然资源资产,盘活农村资源,将其变成可以流动的资本,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方式之一,正在逐渐改巴中农村居民的生活。

2016年,巴中全市农业人口280余万,共94万余户,农村宅基地面积61.79万亩,农房建筑面积约4亿平方米,然而宅基地上的房屋却无法转变为资金,成为沉睡的资产。

为盘活农村资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17年巴中市委、市政府出台《巴中市农村宅基地及农房统一确权登记指导意见》,并先行在巴州区枇杷村开展农房一体登记试点,总结出了“三审确认权属、三维调查权籍、延伸服务便民、产权流转增效”经验,成为四川省率先成建制开展农村房地一体登记的市(州)之一。同时,巴中积极探索农房产权流转。2020年全市流转农房产权92户,实现融资抵押贷款152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颁发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8.1万本,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是显化资产价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巴中还依托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植被优良等优势,创新思路,大胆尝试,推进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流转,显化自然资源价值,实现了资源—资产—资金有效转化。2020年5月出台了《巴中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方案》,明确在2022年前完成全市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并逐步实现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覆盖。

同时,巴中还陆续印发了《巴中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巴中市鼓励和引导农村产权入场流转交易办法》等文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农村产权融资抵押物范围,支持配合与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合作,探索成立成都农交所巴中分所,为全市自然资源产权流转搭建平台。自2016年以来,通过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流转,巴中共融资13.63亿元,所融资金投入产业发展产生经济效益达78.62亿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基础支撑。

  •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 主办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 内容维护: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教育中心
  •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