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巴中市2022年汛期地灾防治人员“零伤亡”
发布日期:2022-12-07 来源: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体: 分享到: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地质灾害防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巴中幅员面积1.23万平方公里,属于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当前全市共有200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1778处,崩塌207处,威胁着1.6万户7.1万人,36.5亿元财产安全。今年入汛以来,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来抓,扛实责任,不惧风雨,用心用情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定格定责,前沿的“吹哨人”

今年,全市上下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一把手”工程,按照“一对一包保、对口督查”的原则,建立市级领导干部包县(区)、县(区)级领导干部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乡科级干部包村社区(组)、村社区(组)干部包户的分级包保责任体系,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200余个,确定村(组)地灾监测人员(包保干部)3210人,常年在家居住的受威胁群众36416人全部落实包保干部。

为细化责任,提升防治执行力,创新推行地灾防治网格化管理,坚持“一格划定、多网合一”原则,实行“网格+邻里圈、网格+单位圈、网格+单元格”模式,将地质灾害隐患点、潜在风险区、村庄院落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让隐患巡查排查、预警叫应喊醒、人员撤离避让等防范应对工作责任更明确、组织更有序、执行更有力。“实行网格管理后,我们就是地灾防治前沿的‘吹哨人’,坚持做到第一到现场,第一预警喊话、第一抢险救援,”巴州区枣林镇八字村地灾防治网格员彭莉说。

汛期,全市监测员开展日常监测3.62万人次,参与雨前巡查1.27万人次,雨中排查1.39万人次,雨后复查1.18万人次,发布预警信息2.86万条,在地灾防治前沿充分发挥了“站岗敲锣”作用。

风雨兼程,排查的“孤勇者”

群专结合,拉网排查,是地灾防治规定动作。为确保地灾防治不留盲点和空档,全市按照“一点三员”落实防灾人员,固定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专职监测员,在汛前、汛中、汛后分批次组织“三员”开展拉网式排查,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全监管。

李明远是平昌县金宝片区地灾隐患点责任人,该点涉及群众70余名,由于隐患点属滑坡类型,受天气影响密切,平时做好地灾防治知识宣传,每逢下雨,他都要到点上监看滑坡位移情况,若有险情就要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他说,“地灾预防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责任重大,因为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所以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

南江县局地质环境防治股负责人程自伟,2019年在地灾防治岗位至今已4个年头,这项工作给他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忙和累,尤其是今年经历多次强降雨,汛期不是在排查灾情就是在去查看灾情的路上。一次在去寨坡乡查看地灾隐患点,暴雨如注,疾步如飞,一个趔趄摔到岩崖边,幸好同事出手快,将他拉了回来。判定隐患点无险情后,心里的石头才落下来。“每次排查,虽然疲惫,但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心里还是很欣慰。”他带着成就感的口吻说。

入汛以来,全市5轮强降雨,在此阶段全市加密排查达0.74万人次,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活动2268场次,业务培训2.8万余人,应急演练1976场次,自然资源战线人员的脚步踏遍巴中的山山水水,他们风雨无阻奔赴在地灾防治一线,用坚定的信仰呵护群众安危。

应急避险,撤离的“逆行军”

主动避让,工程治理,是减少地灾危害、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的途径之一。全市对高风险隐患点实行强降雨时紧急撤离、发生异常险情时紧急撤离、险情不能准确判断时紧急撤离。

今年8月30日晚,通江县板桥口镇野茶坝村2组崖坎潭发生滑坡,损毁房屋12间房屋,塌方800立方,导致S204线断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余万元。因提前将受威胁的5名村民转移到镇街道安置,并及时采取交通管控措施,致该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实现成功避险。监测员王明强说,“在6月份就提前将受滑坡威胁的2户8人安置在场镇上,做好相关食宿保障,让村民安全度汛。此次成功避险,与严格落实各级地灾防治要求,始终坚持巡查到位、监督到位,雨天人员转移到位,摒弃侥幸心理分不开的。”

全市高风险地灾隐患点1600余名防灾人员凡遇险情,严格坚持“三个紧急撤离”,靠前指挥,逆流而上,只为一方平安。汛期,全市开展主动避让1942次,转移群众37201人次,避免财产损失9590余万元,无一人伤亡事件发生。

同时,加大工程治理力度,扎实推进避险搬迁。大力整合资金项目,发挥叠加效应,提高避险搬迁安置群众的受益度。今年全市共实施完成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8处,完成排危除险项目60处,避险搬迁390户,消除了一大批地质灾害对城镇、学校、人口密集区域等处的威胁,筑牢了地灾防治安全墙。

责任编辑:周子琦
[打印] [关闭]
[上一篇]:
[下一篇]:
  •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 主办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 内容维护: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教育中心
  •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