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建设用地保障前置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以省级用地审批权下放为契机,创新组织建设用地保障前置技术服务和业务指导团队(以下简称“用地前导”服务团),将技术服务向前端延伸、向一线延伸、向日常延伸,推动“技术审查”工作模式向“技术服务”转型突破,实现从“被动审件”到“主动赋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用地要素保障水平,更好彰显自然资源部门要素保障工作的服务品质。
自2020年底成都将用地审批流程划分为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两个阶段以来,建设用地审批(批次件)平均用时缩减了25%,省级层面(技术审查+行政审批)平均补正次数减少了11%,审批效率显著提升。但对标成都市政府“以高质效土地要素保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现行市级技术审查模式仍存在优化空间:技术审查前端介入不足,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相关单位协同联动不够,重大问题解决不及时;政策标准传递落实不精准,市县把控与上级要求存在差距。制定本《方案》,正是为破解上述难题,落实成都市政府关于“做实做细用地组卷前置技术服务和全流程业务指导”的要求。
为确保转型实效,方案提出三大关键实施路径,一是组建专门团队,优化服务机制。成都市征地事务中心会同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专项执法支队、成都市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研究院、成都市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中心、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成都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应用技术中心、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中心等日常参与成都市建设用地报批技术审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共同组建“用地前导”服务团。“用地前导”服务团公开业务专线,主动“亮名片”“树品牌”,确保区(市)县政府(管委会)、行业主管部门、项目业主第一时间“找到人、找对人”。二是优化服务流程,规范实体运转。明确“用地前导”服务团的服务内容、操作流程与专业分工,建立“需求收集—任务分发—技术支撑—结果反馈—评估问效”标准化流程,围绕建设用地报批中的政策咨询、推进策划、数据套合、资料校核等核心环节,提供涵盖项目建设用地报批前期工作到批后实施阶段全流程技术服务与业务指导。三是淬炼能力素养,持续建强队伍。设立“用地前导”服务团协作办公室,对成员单位服务时长、服务质量开展全周期评估和点对点进度提醒,及时组织重大疑难事项集中会商,并聚焦用地政策解读、组卷实操、业务练兵等模块定期开展专题培训,通过“传帮带”机制辐射赋能,助力项目用地行业主管部门、项目业主和区(市)县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等实操单位学懂、弄通、做实用地保障政策,全面提升队伍业务素养与实战能力。





[打印]
[关闭]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微信
微博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