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阆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实施 “项目服务保障分线推动机制”,土地执法工作正悄然经历一场从“事后罚”到“事前防”、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深刻变革。执法队员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项目选址一线、政策宣讲课堂和风险预警现场,成为项目高效、合法推进的“护航员”。
“守门员”转变为“导航员” 执法理念再前置
“过去我们发现违法用地,项目往往已投入大量资金,查处成本高,损失也大”。分线推动工作机制的实施,彻底扭转了这一被动局面。 对于重大项目,执法人员提前介入,参与选址、方案论证等环节,从执法视角对规划符合性、用地合规性、生态保护红线避让等提出意见建议,提前识别和规避潜在违法风险。
“我们会从执法数据库和规划底图中,提前研判项目用地是否存在违法风险、是否符合生态红线要求,并及时给出建议”。这种“前端介入”模式,相当于为项目装上了“合规导航”,从源头上避免企业“走错路”“闯红灯”,实现了监管关口前移。
“信息孤岛”转变为“数据共享” 执法靶向更精准
工作机制的生命力在于协同。分线推动机制打破了内部线条间的壁垒,建立了高效的信息共享通道,执法与规划、审批、利用、耕保等内部线条建立定期信息交换机制,及时获取项目立项、规划许可、用地审批、矿权设置等信息,实现执法监管信息与项目管理信息的同步更新,确保执法靶向精准。
实施“执法+保障”联动预审, 改变以往单一的违法巡查模式,将执法预审与项目用地、矿产资源保障需求摸排相结合。对预审中发现的保障项目遇到的困难,及时反馈至相关保障专班协调解决;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违法问题,及时警示制止。
“执法员”转变为 “宣讲员” 执法服务暖民心
执法不仅是执“罚”,更是执“法”的传播。分线工作机制要求执法队伍将普法宣传融入日常保障服务中。近段时间,在对已发生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的同时,执法人员注重释法说理,向当事人详细阐明违法事实、法律依据及后果,并指导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变“被动受罚”为“主动纠错”。
阆中市自然资源执法工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主动融入分线推进机制,将普法服务融入执法全过程。执法队伍以更专业的素养、更温暖的方式,守护着绿水青山和良田沃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打印]
[关闭]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微信
微博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