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资中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极端天气开展争分夺秒的地质灾害防治攻坚战,多点发力,创新运用“快、严、实、避、安、责”六字诀,为资中人民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一是快字当先,预警跑赢“山洪脚步”。依托精心构建的县、镇、村、社、点五级监测预警体系,一张融合专业力量与群测群防的网络迅速铺开。每当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密集的预警信息便通过微信群、专业预警平台等渠道,精准直达镇村干部、监测人员和每一位受威胁区域的群众。汛期内,资中县累计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7次,预警信息超过18000条,覆盖受众逾10万人次,为后续行动赢得宝贵先机。
二是严字托底,值守筑牢“责任堤坝”。严格落实24小时两人值班和领导在岗带班制度。值班人员如同“神经中枢”,高效流转气象预警、上级指令和灾害动态信息。同时,采取不定时抽查的方式,对各隐患点监测员在岗情况进行高频次监督,确保人员时刻在线、责任时刻在心。局机关上下秉持“早一分钟也是早、晚一分钟就是晚”的理念,不断优化信息报送流程,确保突发灾情险情能够第一时间准确上报,实现“首报快、续报准、终报全”,为科学决策和快速救援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实字为要,排查织密“安全滤网”。将“实”字贯穿隐患排查全过程,紧盯持续降雨区、在建工程、高风险区域、高陡边坡、临崖路段等关键部位,组织专业技术骨干,聚焦在册隐患点、人口密集的场镇、学校等重点区域,严格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三查”制度。一轮轮细致入微的排查如同一次次“安全体检”。汛期,资中县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100余处次,及时更新隐患动态信息数据库,为精准避险和有效治理夯实了基础。
四是避字为策,转移搭建“生命通道”。严守“严密预警监测、严格岗位值守、严肃纪律责任”的“三严”要求,坚决贯彻“提前避让、主动避让、预防避让”的“三避让”原则。在强降雨来临前夕,遵循“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应撤尽撤、不漏一人”的铁律,工作人员迅速行动,组织受威胁区域民众提前、有序撤离。同时,严密封锁危险区域,严防人员“返流”,用最果断的行动换取最大的安全。整个汛期,资中县累计转移安置群众785人次,成功规避多起潜在灾害风险,将安全损失降至最低。
五是安字固本,治理夯实“长久根基”。避让是应急之策,根治方是长久之计。着眼于“安”,双管齐下,一方面,大力提升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另一方面,加速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搬迁避让。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85场次,吸引安全责任人及普通群众1888人次参与。发放和张贴宣传单、手册、画报8400余份,将识灾、防灾、避灾的知识技能送到千家万户。积极落实资金补助,动员、协助受威胁群众搬离隐患区;加大对排危除险和治理工程的督导力度,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整治,让群众搬得安心、住得放心。
六是责字共担,协同凝聚“最强合力”。深刻把握“责”字内涵,依据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原则,切实扛起行业主管责任,积极推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强化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深化气象信息研判,确保预警精准及时;联动交通、水利部门,共同守护交通干线、水利枢纽等重要设施周边安全;协调应急、住建等部门,加强对主管领域在建工程的监管,督促施工单位规范作业,落实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形成了多方协作、共同防御的强大合力。随着主汛期结束,资中县经受住了极端天气的考验,取得了地灾防治的阶段性胜利。
下一步,资中县局将继续运用无人机巡查、综合遥感识别等科技手段,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全方位、无死角排查,动态掌握隐患现状,精准制定防治方案,层层压实责任链条,持续巩固“六字诀”防御成果,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筑更加牢固的“铜墙铁壁”。





[打印]
[关闭]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微信
微博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