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适应新形势下的地质灾害防治要求,攀枝花市结合多年防灾工作实践,立即对《攀枝花市威胁城镇和农村居民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控分级分类管理工作指南》进行了修订完善,精准高效防范地质灾害风险,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进一步健全组织管理体系。依据《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切实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责任、任务、分工,建立起“市级统筹、分级负责、公众参与、部门监督”的隐患点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市委、市政府从决策部署上提出全面调查、评估研判、突出重点、分级管理的具体要求,是发令者;基层政府负责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各项措施,组织发动群众参与配合实施,是执行者;自然资源和规划等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措施落实到位,是监督者。三者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是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进一步科学分类定级管理。从重点防范成灾风险的实际需求出发,将隐患点发展变形趋势和稳定性程度作为划定隐患点等级的主要依据,根据专业地勘队伍的风险评估结果,按照不稳定、欠稳定、较稳定依次确定为重大级、较大级、一般级隐患点,并纳入台账实行动态管理。2025年,全市共确定较大级隐患点4处、一般级隐患点75处(在省厅大力支持下,经多年综合整治,重大级隐患点暂已全部销号)。
三是进一步优化分类避险措施。细化气象、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特别是气象短临预警期间的分类响应措施。重大级隐患点,在气象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含短临预警)期间,实施避险转移;较大级隐患点,在暴雨蓝色及以上预警、暴雨橙色及以上短临预警信号或地质灾害黄色及以上预警期间,实施避险转移;一般级隐患点,在暴雨黄色及以上预警、暴雨红色短临预警信号或地质灾害橙色及以上预警期间,实施避险转移。2025年汛期以来,全市已累计避险转移群众1154人次,切实将“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落到了实处。
四是进一步完善基础保障体系。提前开展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置区域危险性评估,确保避险安置场所安全;认真落实安置点用电、用水和生活物资保障,满足避险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并明确专人负责避险场所及避险群众管理。乡(镇)和村(组)干部及时动态了解避险群众实际困难,在生产、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力争得到群众最大的支持和理解。市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对避险撤离点位进行暗访和抽查,对工作执行不及时、避让不到位的通过“两书一函”方式“点对点”限期整改,确保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级分类管理工作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下一步,攀枝花市将持续做好地质灾害分级分类管理政策解读、宣传和执行,认真梳理隐患点分级分类管理的成效和做法,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炼和完善工作经验,举一反三,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予以更多的尝试和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攀枝花特色的地质灾害防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