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州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以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为抓手,以片区为单元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重构乡村经济地理。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参与、规划引领、商业化”逻辑,把生态价值作为区域经济最恒久的竞争力,把推进“立园满园”作为关键抓手,把特色镇、川西林盘、天府绿道作为生态价值转化重要载体,用“策投规建营、农商文旅体”矩阵式发展策略强化要素保障,有效实现绿水青山的生态美、金山银山的发展美、蜀风雅韵的人文美、和谐宜居的生活美。
坚持规划布局,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按照“地缘相近、交通相连、产业相关、人文相通”的原则,将全市15个镇街整合划分为4个镇级片区,172个行政村整合划分为41个村级片区,打破片区发展需求行政区划,并按需编制村庄规划、特别地区详细规划、“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及乡村重点地区策划与设计,综合转化生态、风景、村庄、产业等资源价值,塑造“产田共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形态。如,位于天府粮仓的五星村从2013年开始启动新村建设,以景农一体村庄、产村相融单元的规划定位,创新“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模式,优化“一轴一带四片区”规划布局,探索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从曾经的“四无村”华丽变身为今日的宝藏踏青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10倍。
规范建设条件,提升乡村发展品质。出台《崇州市乡村地区详细规划管理规程》《崇州市乡村地区建筑风貌管控导则》《崇州市乡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规定,实现农村地区规划建设全流程管理,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细化空间要素保障。如,重庆路沿线40公里清闲空置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等沉睡资源得到了有效盘活,200余家市场主体入驻经营美食餐饮、主题民宿、体验农业、乡村书院、文创演艺等,实现了农商文旅集群式发展。
分类开发利用,增加乡村发展活力。以成都市“大美田园”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和崇州市重庆路城乡融合示范带建设规划为统领,按照“蜀风雅韵、百村百态”理念,遵循“一个林盘就是一个规上企业”思路,成功探索出“租赁、入股、土地综合整治、拆院并院”4种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模式,分区分段营造了差异化的消费场景、生活场景和文化场景。如,竹艺村以“竹编”产业为基础,引进21家市场主体,带动全村80%农户创业就业。2025年乡村游接待游客160.2万人次,旅游收入6968.7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90.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