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空间规划引领,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以《德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统领,配套制定《德阳市绿色发展带专项规划》,构建“两网多廊、两山六道”的市域空间结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28平方公里,严格保护占全市面积12%的自然保护地,划定重要流域岸线管控区,严禁在绵远河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项目,从规划源头筑牢生态屏障,推动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协调发展。
推进矿业权退出与生态修复,重塑国土空间生态功能。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点,聚焦生态保护红线内矿业权和长江干支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历史遗留矿山,实施“一矿一策”差异化策略,采取矿业权退出、人工修复、自然恢复、转型利用等措施,创新推广“光伏+矿坑修复”模式,建成全国首个矿坑光伏示范项目,年发电量达6000万度。累计完成矿业权退出63个,封闭247口井硐,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5个,实施生态复绿11.01万平方米,矿山生态修复面积25.25公顷。
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充分利用修复后土地资源,实施“农光互补”项目,土地利用率提高40%;举办生态旅游节会或森林生态产品推介会,打造龙门之巅一号公路、绵竹玫瑰谷、中江芍药谷等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建成9个森林小镇、1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全市生态旅游收入达43亿元;推进生态权益市场化交易,完成3000亩林地碳汇认购,实现农户亩均年增收200元,切实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