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厅动态

四川省绿色矿山建设现场会在乐山召开
发布日期:2025-03-28 来源: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 字体: 分享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自然资源部,省委、省政府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要求,全面推进我省绿色矿山建设,3月27日,全省绿色矿山建设现场会在乐山市峨眉山市召开。厅矿保处、省修复防治院、厅宣教中心、21个市(州)局相关负责同志,绿色矿山建设专家,受邀矿山企业代表,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社记者等1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观摩国家级绿色矿山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峨胜采矿场绿色矿山建设成效,为12家省级绿色矿山颁发绿色矿山牌匾和证书,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米易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峨胜采矿场、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拉拉铜矿4个单位(企业)分别做了交流发言,专家讲授了绿色矿山建设相关知识。厅党组成员王铜山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会议要求,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切实理解绿色矿山建设的重大意义。绿色矿山建设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美丽四川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渴望和需求的根本保证。要紧盯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绿色矿山建设顺利推进。到2028年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新建、改扩建、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协议签订率不低于80%;持证在产的90%大型矿山、80%中型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要求;新建矿山正式投产2年内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要求;小型矿山结合实际参照绿色矿山标准管理。要强化保障措施,凝聚工作合力,形成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制度保障,严格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建立健全“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适时从省级绿色矿山名录中择优推荐国家级绿色矿山。

会议强调,各地要提升矿政服务效能,充分激发现有矿业权活力,主动服务,加强对拟建绿色矿山的过程指导。要进一步压实矿山企业主体责任,通过构建“标准约束—技术赋能—经济激励—社会监督”的闭环管理体系,确保企业主体责任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创新,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成为企业自觉行动。要强化政策宣传,各地要用好、用足绿色矿山建设激励政策,切实提高矿山企业创建绿色矿山积极性。

责任编辑:李雪蕊
[上一篇]:
[下一篇]:
四川省绿色矿山建设现场会在乐山召开
发布时间:2025-03-28 来源: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自然资源部,省委、省政府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要求,全面推进我省绿色矿山建设,3月27日,全省绿色矿山建设现场会在乐山市峨眉山市召开。厅矿保处、省修复防治院、厅宣教中心、21个市(州)局相关负责同志,绿色矿山建设专家,受邀矿山企业代表,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社记者等1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观摩国家级绿色矿山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峨胜采矿场绿色矿山建设成效,为12家省级绿色矿山颁发绿色矿山牌匾和证书,乐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米易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川峨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峨胜采矿场、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拉拉铜矿4个单位(企业)分别做了交流发言,专家讲授了绿色矿山建设相关知识。厅党组成员王铜山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会议要求,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切实理解绿色矿山建设的重大意义。绿色矿山建设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美丽四川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渴望和需求的根本保证。要紧盯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绿色矿山建设顺利推进。到2028年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新建、改扩建、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协议签订率不低于80%;持证在产的90%大型矿山、80%中型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要求;新建矿山正式投产2年内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要求;小型矿山结合实际参照绿色矿山标准管理。要强化保障措施,凝聚工作合力,形成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制度保障,严格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建立健全“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适时从省级绿色矿山名录中择优推荐国家级绿色矿山。

会议强调,各地要提升矿政服务效能,充分激发现有矿业权活力,主动服务,加强对拟建绿色矿山的过程指导。要进一步压实矿山企业主体责任,通过构建“标准约束—技术赋能—经济激励—社会监督”的闭环管理体系,确保企业主体责任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创新,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成为企业自觉行动。要强化政策宣传,各地要用好、用足绿色矿山建设激励政策,切实提高矿山企业创建绿色矿山积极性。

  •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 主办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 内容维护: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教育中心
  •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