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十年·见证”主题四川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座谈交流会在泸州召开,回顾总结2015年以来四川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十周年工作成效和经验,共谋全省不动产登记工作高质量发展。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综合处处长王亦白、厅党组成员王铜山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5年3月1日,全国首本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不动产权证书,全国首批、全省首本不动产权证书同时在泸州颁发。十年间,全省共设立190个不动产登记大厅,累计发放不动产权证书5367万本、不动产登记证明2858万份,为17个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登簿“上户口”。我省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实现从“分散登记、多头管理”到“统一确权、房地一体”的历史性跨越,登记服务范围从城市拓展到农村,从不动产到自然资源,覆盖所有国土空间,涵盖所有不动产物权。通过简环节、强融合、提效率、优服务,实现不动产登记服务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推动登记服务向标准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数字赋能,登记信息化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十年间,建成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不动产登记队伍。
会议强调,要铸牢法治根基,坚守依法登记工作底线,加强登记队伍作风建设,坚决杜绝以登记代替行政审批管理;要践行为民理念,做好农村不动产登记,深化登记便利化改革,推动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深化科技赋能,积极拥抱新科技,让数智技术更好运用在不动产登记领域,提升登记数据治理水平;要健全协作机制,加强与登记业务关联密切的单位和部门衔接配合,优化工作流程,推动登记工作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会议要求,统筹好职责和融合的关系,既要不折不扣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也要加强“四个融合”推动业务衔接协同;统筹好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持续优化城市登记服务,加快补齐农村登记短板;统筹好基础和应用的关系,形成覆盖各类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的统一产权底板,服务支撑规划编制、用地审批、土地供应、权益管理、有偿使用等工作,有序开展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探索显化登记成果价值的具体路径,为维护自然资源资产权益、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产权支撑;统筹好规范和创新的关系,提升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维护登记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对尚未形成明确规范的、仍处于摸索阶段的部、省试点工作,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创新探索;统筹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发挥好自然资源确权和不动产登记工作夯基础、固根本、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推动四川登记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会上,刁其怀、曾婷等2位不动产登记领域及信息化建设专家学者围绕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如何守正创新、实现转型升级、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做经验介绍。成都、绵阳、广元、宜宾、雅安、凉山先后做典型经验交流发言。与会人员参观泸州市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及十年成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