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等6部门关于从省、市两级增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通知》(川组通〔2024〕48号)要求,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坚决贯彻省委组织部和省自然资源厅工作部署,选派3名专业技术骨干组成帮扶工作队,赴甘孜州丹巴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一年来,省国土科研院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科技优势,以“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在防返贫动态监测、文旅融合发展、地灾防治、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构建防返贫监测网,筑牢返贫防线。院驻村工作队始终将防返贫监测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逐户建立“一户一档”动态管理档案,详细记录全村家庭结构、收入来源、耕地资源、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基础信息,构建起覆盖全村的监测网络。协调产业发展资金、开展消费帮扶和助农销售、组织开展汛前地质灾害防治培训、争取国债资金项目、保障饮用水安全、协调医院到村义诊等,推动防返贫监测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御”升级,为乡村振兴筑牢发展根基。
二是无人机“飞”出乡村振兴新范式。省国土科研院充分发挥卫星遥感与无人机技术优势,开创“三维建模+实景应用”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工作队完成丹巴县城镇开发边界内和2条泥石流沟实景三维模型制作、9个村厘米级正射影像制作,为丹巴县城市管理、地灾防治、文旅宣传提供高精度基础数据。在汛期,用无人机10分钟内完成泥石流灾情研判,减少基层工作人员冒险勘察灾情次数;旱期,工作队用无人机高空定位山上火源,配合地面人员及时扑灭山火。这一系列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三是科技赋能显温度,人文关怀架心桥。面对高海拔地区频繁的停水停电停网、藏语沟通障碍等挑战,该院驻村工作队始终秉持初心,将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当三维模型承载着文旅梦想和地灾防治,当无人机成为村民眼中的“吉祥鸟”,这便是自然资源人驻村工作中最宝贵的经历。接下来的驻村工作中,工作队继续以技术为笔、以山河为卷,在乡村振兴的宏图中,书写属于自然资源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