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成都市龙泉驿区盘活存量国有建设用地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发布日期:2025-11-04 来源: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字体: 分享到:

历经三年多级别、跨部门协同攻坚,成都市龙泉驿区首宗城市开发边界外,存量国有建设用地“组合供应”项目成功落地。这一突破不仅让长期闲置的零星土地焕发新生,更以“规划支撑、政策赋能、机制创新”的三重发力,聚焦国有建设用地打造文商旅体特色产业,将存量闲置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规划支撑:多维协同,破除用地保障瓶颈

践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宗旨,按照“坚守政策底线、维护农民利益、盘活存量用地、适度控制总量”的原则,三位一体筑牢用地保障根基,为农村片区存量土地“焕新”铺路搭桥。

多维规划精准锚定。打破“单一规划”局限,我局按照《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相关要求,构建“总规+详规+村规”协同体系,编制完成《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2-2035)》,指导乡镇编制完成《山泉镇花海林麓镇域规划》《山泉镇美满村村规划》,联动区公园和城市管理局编制该片区《花果山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明确土地用途、建设强度等核心指标,确保符合国土空间管控要求。同时摒弃“一刀切”模式,探索按需“点菜”的规划编制方式,结合区域生态资源保护、一三产业发展等,因地制宜确定编制内容。用地保障靶向发力。探索动态和差异化的村庄发展用地保障办法,为乡村发展用地选址留有余地。同时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乡村建设特点,按照“规划引领、盘活存量、增量倾斜、创新供给”的思路,补短板,激活力,促落实,破解乡村振兴用地难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土地要素支撑。四级联动提效增速。依托省、市、区、镇四级联动审批模式,打通审批“最后一公里”,快速完成国有资产处置、土地收储、项目准入评审等程序,为项目落地提供政策保障。

业态融合:政策赋能,催生文旅发展动能

以存量土地盘活为契机,深度衔接省市政策导向,通过“政策锚定、业态创新、效益共享”三重路径,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让土地价值与乡村发展双向赋能。

锚定政策导向。在政策落实上,精准对接省市利好政策,严格遵循《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用地政策指引(2025)》和《成都市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充分释放存量土地价值。创新业态布局。聚焦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区分城镇开发和村庄建设边界,内外合理引导、科学布局乡村产业和建设项目。依托地块资源禀赋,引入市场主体,打造一、三产业融合项目,让闲置土地从“沉睡资源”变为乡村振兴的“增收引擎”。强化效益共享。项目落地后,将实现“土地、企业、村民”三方共赢:对土地而言,闲置多年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产业发展载体,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对企业而言,政策红利降低了投资门槛,乡村特色资源为文旅项目提供了核心竞争力;对村民而言,文旅产业的植入不仅能增加村民就近就业机会、拓宽增收途径,同时壮大了乡村经济发展,巩固了基层组织政权,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将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这种“政策护航—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机制创新:“组合供应”,树立区域盘活标杆

龙泉驿区城市开发边界外的4宗商业用地成功出让是龙泉驿区探索城市开发边界外“组合供应”模式的首次实践,彻底打破传统“大面积、整体性”供地桎梏,根据文旅项目功能要求、市场化运营需求,将存量建设用地组合式供地,为同类区域提供可复制经验。

为存量土地盘活提供“新路径”。针对乡村区域大量存在的零散存量建设用地,“组合供应”模式打破了“必须整体开发”的思维定式,为同类土地的盘活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范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支撑”。“组合供应”的核心优势在于“按需供地、精准赋能”,降低了乡村文旅、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的准入门槛,有利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为土地要素改革提供“新样本”。“组合供应”模式的探索,推动土地供应从“规模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契合集约节约用地的政策要求,为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了基层实践案例。

下一步,成都市龙泉驿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以此次突破为契机,进一步总结“组合供应”和“业态融合”经验,持续深化与省市政策的衔接适配,优化规划体系,推动更多国有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资本”,助力文商旅体融合产业持续升级,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李雪蕊
[上一篇]:
[下一篇]:
成都市龙泉驿区盘活存量国有建设用地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04 来源: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历经三年多级别、跨部门协同攻坚,成都市龙泉驿区首宗城市开发边界外,存量国有建设用地“组合供应”项目成功落地。这一突破不仅让长期闲置的零星土地焕发新生,更以“规划支撑、政策赋能、机制创新”的三重发力,聚焦国有建设用地打造文商旅体特色产业,将存量闲置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规划支撑:多维协同,破除用地保障瓶颈

践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宗旨,按照“坚守政策底线、维护农民利益、盘活存量用地、适度控制总量”的原则,三位一体筑牢用地保障根基,为农村片区存量土地“焕新”铺路搭桥。

多维规划精准锚定。打破“单一规划”局限,我局按照《成都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条例》相关要求,构建“总规+详规+村规”协同体系,编制完成《龙泉花果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2-2035)》,指导乡镇编制完成《山泉镇花海林麓镇域规划》《山泉镇美满村村规划》,联动区公园和城市管理局编制该片区《花果山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明确土地用途、建设强度等核心指标,确保符合国土空间管控要求。同时摒弃“一刀切”模式,探索按需“点菜”的规划编制方式,结合区域生态资源保护、一三产业发展等,因地制宜确定编制内容。用地保障靶向发力。探索动态和差异化的村庄发展用地保障办法,为乡村发展用地选址留有余地。同时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乡村建设特点,按照“规划引领、盘活存量、增量倾斜、创新供给”的思路,补短板,激活力,促落实,破解乡村振兴用地难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土地要素支撑。四级联动提效增速。依托省、市、区、镇四级联动审批模式,打通审批“最后一公里”,快速完成国有资产处置、土地收储、项目准入评审等程序,为项目落地提供政策保障。

业态融合:政策赋能,催生文旅发展动能

以存量土地盘活为契机,深度衔接省市政策导向,通过“政策锚定、业态创新、效益共享”三重路径,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让土地价值与乡村发展双向赋能。

锚定政策导向。在政策落实上,精准对接省市利好政策,严格遵循《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用地政策指引(2025)》和《成都市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充分释放存量土地价值。创新业态布局。聚焦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区分城镇开发和村庄建设边界,内外合理引导、科学布局乡村产业和建设项目。依托地块资源禀赋,引入市场主体,打造一、三产业融合项目,让闲置土地从“沉睡资源”变为乡村振兴的“增收引擎”。强化效益共享。项目落地后,将实现“土地、企业、村民”三方共赢:对土地而言,闲置多年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产业发展载体,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对企业而言,政策红利降低了投资门槛,乡村特色资源为文旅项目提供了核心竞争力;对村民而言,文旅产业的植入不仅能增加村民就近就业机会、拓宽增收途径,同时壮大了乡村经济发展,巩固了基层组织政权,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将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这种“政策护航—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机制创新:“组合供应”,树立区域盘活标杆

龙泉驿区城市开发边界外的4宗商业用地成功出让是龙泉驿区探索城市开发边界外“组合供应”模式的首次实践,彻底打破传统“大面积、整体性”供地桎梏,根据文旅项目功能要求、市场化运营需求,将存量建设用地组合式供地,为同类区域提供可复制经验。

为存量土地盘活提供“新路径”。针对乡村区域大量存在的零散存量建设用地,“组合供应”模式打破了“必须整体开发”的思维定式,为同类土地的盘活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范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支撑”。“组合供应”的核心优势在于“按需供地、精准赋能”,降低了乡村文旅、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的准入门槛,有利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为土地要素改革提供“新样本”。“组合供应”模式的探索,推动土地供应从“规模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契合集约节约用地的政策要求,为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了基层实践案例。

下一步,成都市龙泉驿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以此次突破为契机,进一步总结“组合供应”和“业态融合”经验,持续深化与省市政策的衔接适配,优化规划体系,推动更多国有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资本”,助力文商旅体融合产业持续升级,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更大力量。

  •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 主办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 内容维护: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教育中心
  •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