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总量。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当好用地保姆,前移服务关口至招商阶段,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一季度全市共组卷上报项目(批次)18个。用地总面积1548.36亩,保障了丝丽雅集团低碳印染项目、G246线蒿坝至牛街段提档升级建设工程项目、中国石油四川盆地油气滚动勘探开发项目等省、市重点项目用地。
盘活存量。持续清理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低效用地,持续推进批文撤回工作,今年以来全市处置2009—2024年批而未供土地2384亩,处置闲置土地759亩。推动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优先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已有6个项目通过省自然资源厅审查,收回收购面积1300亩。
拓展流量。创新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模式,推行20年、30年等梯度年期供应,配套混合用地政策满足新兴产业需求。积极探索实施新型产业用地(M0)项目,吸引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建设高品质产业空间,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新动力,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