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宝兴县局深化“驻守合作”模式 助力基层应急能力提升
发布日期:2025-05-21 来源: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体: 分享到:

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宝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提升基层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为突破口,深化“驻守合作”模式,统筹调配专业技术力量,构建全链条指导体系,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乡(镇)提供精准帮扶与专业支持,巩固了基层的紧急防御线。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基层专业力量。精选四川煤田一四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4支驻汛单位的7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各乡(镇)担任为期半年的应急办副主任,挂职人员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乡(镇)地质灾害防范注入了强劲的“专业动力”,有效填补了基层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响应等关键领域的专业空白。

二是构建指导体系,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挂职人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度参与乡(镇)地质灾害防范的各个环节,构建起“监测预警—应急演练—灾后评估”的全链条指导体系。在监测预警阶段,协助乡(镇)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网络、优化监测设备布局、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结合专业分析,对隐患点进行动态评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应急响应争取时间。在应急演练环节,根据乡(镇)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演练方案,模拟不同灾害场景,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开展实战演练,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的应急指挥能力和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在灾后评估方面,挂职人员深入受灾现场,开展详细的灾害调查与评估工作,分析灾害成因、损失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为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害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短期帮扶见效。“驻守合作”模式强调“短期挂职、短期帮扶、资源共享”,挂职人员不仅带来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积极整合派出单位资源,为乡(镇)提供技术支持、物资保障和培训服务等。通过资源共享,乡(镇)能够获得更先进的监测设备、更科学的应急预案模板以及更专业的培训课程,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应急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这种短期帮扶模式也确保了挂职人员能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入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快速解决基层面临的实际问题,推动乡(镇)地质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李雪蕊
[上一篇]:
[下一篇]:
宝兴县局深化“驻守合作”模式 助力基层应急能力提升
发布时间:2025-05-21 来源: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宝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提升基层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为突破口,深化“驻守合作”模式,统筹调配专业技术力量,构建全链条指导体系,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乡(镇)提供精准帮扶与专业支持,巩固了基层的紧急防御线。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基层专业力量。精选四川煤田一四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4支驻汛单位的7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各乡(镇)担任为期半年的应急办副主任,挂职人员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乡(镇)地质灾害防范注入了强劲的“专业动力”,有效填补了基层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响应等关键领域的专业空白。

二是构建指导体系,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挂职人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度参与乡(镇)地质灾害防范的各个环节,构建起“监测预警—应急演练—灾后评估”的全链条指导体系。在监测预警阶段,协助乡(镇)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网络、优化监测设备布局、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结合专业分析,对隐患点进行动态评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应急响应争取时间。在应急演练环节,根据乡(镇)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演练方案,模拟不同灾害场景,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开展实战演练,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的应急指挥能力和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在灾后评估方面,挂职人员深入受灾现场,开展详细的灾害调查与评估工作,分析灾害成因、损失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为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害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短期帮扶见效。“驻守合作”模式强调“短期挂职、短期帮扶、资源共享”,挂职人员不仅带来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积极整合派出单位资源,为乡(镇)提供技术支持、物资保障和培训服务等。通过资源共享,乡(镇)能够获得更先进的监测设备、更科学的应急预案模板以及更专业的培训课程,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应急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这种短期帮扶模式也确保了挂职人员能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入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快速解决基层面临的实际问题,推动乡(镇)地质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提升。

  •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 主办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 内容维护: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教育中心
  •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