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服务——以登记精神铸就“服务内核”
立足权益保护、交易保障、便民利企的职责,将“始于企业群众需求,终于企业群众满意”融入不动产登记全流程。
探索打造企业个性化服务。针对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的需求,设立企业服务“专窗”,配备优质“专员”,提供绿色通道、免费邮递“专送”服务,搭建企业在线沟通平台,专人跟进复杂事项,专线办理急难问题。
变被动为主动。强化政企沟通,主动宣传政策,推动服务模式从“被动审批”向“主动问需”、从“窗口等待”向“上门服务”转变,降低企业办事咨询沟通成本,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效能跃升——以创新举措推动“便民利企”
拥抱科技创新,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模式,提升服务质效,优化企业办事体验。
平台建设夯基础。全力推进“绵阳市房产交易和不动产登记‘全市通办’平台”建设,实现业务流程、登记平台、数据库、运维管理“四统一”,保障互联网、政务外网、业务内网“三网分离”,配套开发权籍管理、档案管理、统计分析、地籍图可视化查询等系统,满足全市高效办理需求。
功能升级优体验。聚焦企业、群众需求,持续优化平台应用场景,以高频次的测试、反馈、修改,持续丰富完善平台应用场景,提升用户操作便捷度和满意度。
数据共享提效率。强化部门联动,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对接住建、民政等10个部门,实现16项数据共享,加速业务核验。同步开放登记数据接口,支持部门调用与社会公众自助查询,破除信息壁垒。
攻坚破局——以服务温度化解“急难愁盼”
践行“民生优先”理念,着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化解“登记难”。将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作为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实施动态清单管理、分类施策,累计完成“191”项目、原岭南饭店职工房改房、开元电厂、中医医院、绵阳一中、医专、成铁等40余个历史遗留问题,涉及房屋万余套,涉及群众逾2万人。
护航“保交房”。坚决贯彻部、省“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部署,切实维护购房群众合法权益,成立工作“专班”,高效完成38个保交房项目、13000余套房产办证,稳定市场预期,保障购房者权益。
改革突破——以创新实践解锁“绵阳速度”
聚焦流程再造与模式创新,持续提升服务效率。
“三减”瘦身提效。减环节:自主研发楼盘表核验插件,实现土地分摊的自动计算;减要件:重新梳理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等要件清单,减收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材料,取消交易预审等环节;减材料:与公安、民政等部门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核验,减少登记材料。
“五办”模式升级。全市通办:延伸“一窗受理”平台至县(市、区),实现抵押登记等百余项业务“全市通办”;网上办:依托四川政务网、i绵阳APP等,提供预约、查询、投诉、申请等“网上办”服务;自助办:设置大厅自助区,配置查询、打证设备,提供24小时“自助办”服务;同步办:常态化推进“交房(地)即交证”、“竣工即交证”、“抵押即交证”;联动办:深化“省成本、减时间、降风险、活经济”的二手房“带押过户”转移与抵押登记“联动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