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成都市龙泉驿区让每一寸耕地实至名归
发布日期:2025-07-08 来源: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字体: 分享到:

近年来,在享有“天府粮仓”盛誉的成都平原,面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时代命题,成都市龙泉驿区通过做好“四个坚持”,进行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推动了耕地面积稳步增长,多次荣获市级耕地保护考核第一等次,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了一份耕地保护优秀答卷。

坚持党政同责 构建全域共治新格局

在龙泉驿区,耕地保护早已跳出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成为全区上下的“联合作战”。区委、区政府深知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坚持高位推动,制定出台《龙泉驿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体系》,构建起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耕地保护治理新格局。

山泉镇党委书记牵头挂帅,定期召开耕地保护专题会议,将耕地保护任务细化到村、到组、到人。各村成立网格员队伍,谢仁芳便是长丰村的一名网格员,她定期巡查自己负责的区域,一旦发现违法占耕行为就立即制止并上报。基于在田长制、卫片执法整改等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山泉镇于2024年获得了区级财政专项列支的110万元奖励资金,为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切实保障农户利益,激发农户的种粮热情,龙泉驿区创新制定耕地保护惠民激励政策,统筹乡村振兴财政保障,对种植棉、粮、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的耕地,按每亩每年350元的标准补贴到户。农户们纷纷主动承担起耕地保护责任,实现了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观念转变,营造出“人人护田”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西河街道,村民张志清正忙着抢收小麦:“现在种粮还有补贴拿,大家都愿意回来种地了。”张志清是这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原本只种了几亩地,收入有限,自从种粮补贴政策出台后,他扩大了种植面积,专门种植小麦和玉米。这笔补贴不仅减轻了张志清一家的经济负担,更让龙泉驿区广大粮农看到了实惠,让种粮更有奔头。

坚持科学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新版图

随着机械作业的轰鸣声,一项“小田并大田、山上换山下”的创新实践正在洛带镇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该镇将柏杨村、岐山村等村庄内零散的小块耕地化零为整,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田园图景。项目实施后,洛带镇新增耕地1388亩、提质改造水田789亩,新增粮食产能117万公斤。村民们纷纷称赞:“现在种地方便多了,浇水、施肥都省力了,产量也提高了不少!”

洛带镇只是龙泉驿区耕地优化布局的缩影。龙泉驿区立足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以“三区三线”为基准,科学合理确定耕地和园地、林地管理边界,着力打造“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的空间格局。该区印发耕地优化布局工作方案,遵循“稳总量、优布局、严占补”原则,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计划在2035年之前,将2.4万亩城镇开发边界内的耕地、山区不宜耕种的耕地逐步调整至开发边界外的平坝地区,有序引导林果业上山上坡,不断优化农用地空间布局。

坚持提质增量 打造高产稳产新标杆

龙泉驿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抓手,大力实施“天府良田”建设行动。自2018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22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52万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全面应用智能灌溉、病虫害远程监测等技术,粮食产能平均提高了10%~20%,亩均增收100公斤左右。

过去,东安街道的田地灌溉系统陈旧,道路狭窄崎岖,农机通行困难,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耕地质量提升。为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东安街道系统推进农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在顶佛寺村、平安村实施耕地地力提升、田型调整500余亩,并配套建设提灌站、蓄水池及智能输水管网,灌溉体系覆盖2129亩耕地。

今年初夏,东安街道规模化种植的粮油作物接近7000亩,10多台收割机在金色麦田中忙碌穿梭,全程机械化作业率突破95%,生动展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丰硕成果。“以前种地全靠人力,效率低不说,收益还少。现在基础设施好了,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力,这一大片承包地,几天就能收完了!”当地种植大户王光兴笑着说。

龙泉驿区主动作为,勇于探寻破局之道,将耕地补充思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度融合,在四川省率先打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核定立项路径,预计核定新增耕地256亩。这一举措不仅获得省委、市委的肯定,也吸引了众多单位前来交流取经。

坚持严巡严查 筑牢执法监管新防线

强有力的执法监管是守护耕地红线的重要保障。龙泉驿区积极借助AI赋能,构建“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体系,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铁塔监控等技术手段,2024年发现违法用地线索22条,涉及耕地5.31亩,实现了对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等问题苗头的精准识别与快速响应。

同时,龙泉驿区建立“自然资源+公检法”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乱占耕地建房、违建“大棚房”等各类违法用地行为,让耕地红线真正成为不可触碰的“带电高压线”。

“技防”高效,“人防”扎实。龙泉驿区设立各级田长216名、网格员200余名,织密区、镇、村三级田长责任网,实现“一田一责、全域覆盖”。今年1~5月,各级田长及网格员们充分运用“掌图”“四川田长巡田”等应用软件,累计开展巡田1.3万余次,及时上报并处置线索36条,形成了早发现、强制止、严查处的闭环管理模式。

在同安街道的田间地头,一块块田长制公示牌清楚标识着耕地责任人、责任范围等关键信息。“现在科技进步了,从巡查发现到取证上报,只需要几分钟时间,真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安街道丽阳社区负责人指着手机里的巡田应用软件说道。

此外,大面街道创新成立了土地管护先锋队,积极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党员干部们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帮助农户清运秸秆等废弃物,让原本杂乱的田地焕然一新,有效消除了秸秆焚烧隐患,切实守护良田沃土。

责任编辑:李雪蕊
[上一篇]:
[下一篇]:
成都市龙泉驿区让每一寸耕地实至名归
发布时间:2025-07-08 来源: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近年来,在享有“天府粮仓”盛誉的成都平原,面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时代命题,成都市龙泉驿区通过做好“四个坚持”,进行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推动了耕地面积稳步增长,多次荣获市级耕地保护考核第一等次,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了一份耕地保护优秀答卷。

坚持党政同责 构建全域共治新格局

在龙泉驿区,耕地保护早已跳出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成为全区上下的“联合作战”。区委、区政府深知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坚持高位推动,制定出台《龙泉驿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体系》,构建起了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耕地保护治理新格局。

山泉镇党委书记牵头挂帅,定期召开耕地保护专题会议,将耕地保护任务细化到村、到组、到人。各村成立网格员队伍,谢仁芳便是长丰村的一名网格员,她定期巡查自己负责的区域,一旦发现违法占耕行为就立即制止并上报。基于在田长制、卫片执法整改等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山泉镇于2024年获得了区级财政专项列支的110万元奖励资金,为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切实保障农户利益,激发农户的种粮热情,龙泉驿区创新制定耕地保护惠民激励政策,统筹乡村振兴财政保障,对种植棉、粮、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的耕地,按每亩每年350元的标准补贴到户。农户们纷纷主动承担起耕地保护责任,实现了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观念转变,营造出“人人护田”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西河街道,村民张志清正忙着抢收小麦:“现在种粮还有补贴拿,大家都愿意回来种地了。”张志清是这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他原本只种了几亩地,收入有限,自从种粮补贴政策出台后,他扩大了种植面积,专门种植小麦和玉米。这笔补贴不仅减轻了张志清一家的经济负担,更让龙泉驿区广大粮农看到了实惠,让种粮更有奔头。

坚持科学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新版图

随着机械作业的轰鸣声,一项“小田并大田、山上换山下”的创新实践正在洛带镇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该镇将柏杨村、岐山村等村庄内零散的小块耕地化零为整,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田园图景。项目实施后,洛带镇新增耕地1388亩、提质改造水田789亩,新增粮食产能117万公斤。村民们纷纷称赞:“现在种地方便多了,浇水、施肥都省力了,产量也提高了不少!”

洛带镇只是龙泉驿区耕地优化布局的缩影。龙泉驿区立足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以“三区三线”为基准,科学合理确定耕地和园地、林地管理边界,着力打造“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的空间格局。该区印发耕地优化布局工作方案,遵循“稳总量、优布局、严占补”原则,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计划在2035年之前,将2.4万亩城镇开发边界内的耕地、山区不宜耕种的耕地逐步调整至开发边界外的平坝地区,有序引导林果业上山上坡,不断优化农用地空间布局。

坚持提质增量 打造高产稳产新标杆

龙泉驿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抓手,大力实施“天府良田”建设行动。自2018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22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52万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全面应用智能灌溉、病虫害远程监测等技术,粮食产能平均提高了10%~20%,亩均增收100公斤左右。

过去,东安街道的田地灌溉系统陈旧,道路狭窄崎岖,农机通行困难,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耕地质量提升。为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东安街道系统推进农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在顶佛寺村、平安村实施耕地地力提升、田型调整500余亩,并配套建设提灌站、蓄水池及智能输水管网,灌溉体系覆盖2129亩耕地。

今年初夏,东安街道规模化种植的粮油作物接近7000亩,10多台收割机在金色麦田中忙碌穿梭,全程机械化作业率突破95%,生动展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丰硕成果。“以前种地全靠人力,效率低不说,收益还少。现在基础设施好了,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力,这一大片承包地,几天就能收完了!”当地种植大户王光兴笑着说。

龙泉驿区主动作为,勇于探寻破局之道,将耕地补充思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度融合,在四川省率先打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核定立项路径,预计核定新增耕地256亩。这一举措不仅获得省委、市委的肯定,也吸引了众多单位前来交流取经。

坚持严巡严查 筑牢执法监管新防线

强有力的执法监管是守护耕地红线的重要保障。龙泉驿区积极借助AI赋能,构建“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体系,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铁塔监控等技术手段,2024年发现违法用地线索22条,涉及耕地5.31亩,实现了对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等问题苗头的精准识别与快速响应。

同时,龙泉驿区建立“自然资源+公检法”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乱占耕地建房、违建“大棚房”等各类违法用地行为,让耕地红线真正成为不可触碰的“带电高压线”。

“技防”高效,“人防”扎实。龙泉驿区设立各级田长216名、网格员200余名,织密区、镇、村三级田长责任网,实现“一田一责、全域覆盖”。今年1~5月,各级田长及网格员们充分运用“掌图”“四川田长巡田”等应用软件,累计开展巡田1.3万余次,及时上报并处置线索36条,形成了早发现、强制止、严查处的闭环管理模式。

在同安街道的田间地头,一块块田长制公示牌清楚标识着耕地责任人、责任范围等关键信息。“现在科技进步了,从巡查发现到取证上报,只需要几分钟时间,真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安街道丽阳社区负责人指着手机里的巡田应用软件说道。

此外,大面街道创新成立了土地管护先锋队,积极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党员干部们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帮助农户清运秸秆等废弃物,让原本杂乱的田地焕然一新,有效消除了秸秆焚烧隐患,切实守护良田沃土。

  •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 主办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 内容维护: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教育中心
  •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