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厅动态

省地质局许向宁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发布日期:2025-11-10 来源:省地质局 字体: 分享到:

11月8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官网公布了第十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名单。四川省地质局下属第二地质大队许向宁凭借其突出贡献,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作为我国地质科学领域最高荣誉,旨在表彰为国家地质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其评选标准严苛、行业认可度高,是地质界乃至全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奖项。奖项自1989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一人只能获得一次,并作为终身荣誉。

本次全国共有15人获得该奖项,包括8名野外奖和7名科研奖。其中野外奖是对长期扎根野外、勇于探索的地质工作者的最高赞誉。许向宁此次获奖,不仅是全省地勘单位自2021年12月改革以来首次获此殊荣,也是四川省此次唯一的野外奖。

许向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地质学博士后,二级教授级高工。他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生产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6部、专利10项,获省部级奖8项(5R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四川省学科带头人、自然资源部领军人才、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团队负责人,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入选自然资源部“百人计划”。获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劳模)、省五四青年奖章暨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四川省优秀青年、省五一劳动奖章、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许向宁长期从事地质生产科研工作,在三峡库区、安宁河流域、金沙江干流、岷江叠溪地震区、“5·12”汶川地震区的地灾防治和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试点工作中,创新研究了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的几种典型模式及其演化机制,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分类评价模型及其指标方法体系。在“5·12”汶川、“4·20”芦山及“8·8”九寨沟等地震后,积极组织队伍开展地灾应急抢险和综合治理工作,特别是在“5·12”汶川震后第一时间带队扎根极震区100余天开展次生灾害防治工作,支持重大关键决策论证,开展震后特大泥石流防治和特大灾害链研究与应急处置等方面取得创新性应用成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贡献。

在四川盆地钾锂资源勘查开发中,他组织带领团队扎根川东北深部钾锂资源勘查,推动盆地富钾卤水资源勘查从单井探索阶段迈向多区域、多区块、多矿种资源商业性综合勘查阶段,在郑绵平院士及其团队指导下,实现找矿突破,取得可溶采的石盐型杂卤石和高品富锂钾卤水新认识成果,形成川东北黄金口背斜三叠系钾盐富集规律研究及勘探技术成果,并获得国家深地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为我国在川东北建立战略钾盐基地、加快建设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提供了积极支撑。

在生态修复方面,许向宁同样硕果累累。他深入川西高原生态屏障区,深耕川西北阿坝州生态修复技术和体系建设近十载,承担了21项相关修复项目。他策划支撑、牵头编制并实施推进的“若尔盖山水工程”方案,获得中央及省级财政补贴44.9亿元;组织筹建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若尔盖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创新提出基于地质-生态演化的系统修复技术方案,形成可推广应用的高寒生态系统修复实施技术体系,相关成果获得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为生态修复积极支撑提供了中国方案。

地质报国,无上光荣。31年来,许向宁坚定扎根基层生产一线,带领队伍创新拓展,以系统而扎实的科研贡献,在平凡中著述着不凡,艰难不易、玉汝于成,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与使命担当。此次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不仅是对他数十年潜心地质工作的高度认可,更将激励我省广大地质工作者以此为榜样,砥砺前行,在新征程上不断谱写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自1989年设立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以来,每两年评选一次,已评选19次,四川省地质局历史上先后有龚茂清、张云湘、李学仁、骆耀南、秦震、刘玉书、陈才金、唐文春、许向宁9位同志获此殊荣。

责任编辑:李雪蕊
[上一篇]:
[下一篇]:
省地质局许向宁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发布时间:2025-11-10 来源:省地质局

11月8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官网公布了第十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名单。四川省地质局下属第二地质大队许向宁凭借其突出贡献,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作为我国地质科学领域最高荣誉,旨在表彰为国家地质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其评选标准严苛、行业认可度高,是地质界乃至全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奖项。奖项自1989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一人只能获得一次,并作为终身荣誉。

本次全国共有15人获得该奖项,包括8名野外奖和7名科研奖。其中野外奖是对长期扎根野外、勇于探索的地质工作者的最高赞誉。许向宁此次获奖,不仅是全省地勘单位自2021年12月改革以来首次获此殊荣,也是四川省此次唯一的野外奖。

许向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地质学博士后,二级教授级高工。他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生产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6部、专利10项,获省部级奖8项(5R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四川省学科带头人、自然资源部领军人才、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团队负责人,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入选自然资源部“百人计划”。获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劳模)、省五四青年奖章暨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四川省优秀青年、省五一劳动奖章、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许向宁长期从事地质生产科研工作,在三峡库区、安宁河流域、金沙江干流、岷江叠溪地震区、“5·12”汶川地震区的地灾防治和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试点工作中,创新研究了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的几种典型模式及其演化机制,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分类评价模型及其指标方法体系。在“5·12”汶川、“4·20”芦山及“8·8”九寨沟等地震后,积极组织队伍开展地灾应急抢险和综合治理工作,特别是在“5·12”汶川震后第一时间带队扎根极震区100余天开展次生灾害防治工作,支持重大关键决策论证,开展震后特大泥石流防治和特大灾害链研究与应急处置等方面取得创新性应用成果,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贡献。

在四川盆地钾锂资源勘查开发中,他组织带领团队扎根川东北深部钾锂资源勘查,推动盆地富钾卤水资源勘查从单井探索阶段迈向多区域、多区块、多矿种资源商业性综合勘查阶段,在郑绵平院士及其团队指导下,实现找矿突破,取得可溶采的石盐型杂卤石和高品富锂钾卤水新认识成果,形成川东北黄金口背斜三叠系钾盐富集规律研究及勘探技术成果,并获得国家深地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为我国在川东北建立战略钾盐基地、加快建设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提供了积极支撑。

在生态修复方面,许向宁同样硕果累累。他深入川西高原生态屏障区,深耕川西北阿坝州生态修复技术和体系建设近十载,承担了21项相关修复项目。他策划支撑、牵头编制并实施推进的“若尔盖山水工程”方案,获得中央及省级财政补贴44.9亿元;组织筹建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若尔盖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创新提出基于地质-生态演化的系统修复技术方案,形成可推广应用的高寒生态系统修复实施技术体系,相关成果获得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为生态修复积极支撑提供了中国方案。

地质报国,无上光荣。31年来,许向宁坚定扎根基层生产一线,带领队伍创新拓展,以系统而扎实的科研贡献,在平凡中著述着不凡,艰难不易、玉汝于成,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与使命担当。此次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不仅是对他数十年潜心地质工作的高度认可,更将激励我省广大地质工作者以此为榜样,砥砺前行,在新征程上不断谱写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自1989年设立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以来,每两年评选一次,已评选19次,四川省地质局历史上先后有龚茂清、张云湘、李学仁、骆耀南、秦震、刘玉书、陈才金、唐文春、许向宁9位同志获此殊荣。

  • Copyright(C) 2013--2019 dnr.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 地址:成都市百卉路4号 联系电话:028-87036053 邮编:610072
  • 主办单位: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 内容维护: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宣传教育中心
  • 技术支持: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8406号
  •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
  • 网站标识码 5100000009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